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探讨对有自杀倾向大学生的进行心理干预的可能性及其效果.方法:于2004-10/12选择主动到某大学心理中心求助的自述想自杀的学生2例作为观察指标.例1,女性,大学一年级学生,因害怕回家、人际关系紧张、学习成绩不理想欲自杀,抑郁症状自评量表测试分值29,为有抑郁症状;例2,男性,大学三年级学生,因自己性取向发生问题想自杀,症状自评量表测试分值31,为有抑郁症状.②分别采用个体咨询与团体咨询的方法,对这2例大学生进行干预.将例1放在10人的小组里,采用团体咨询方式进行心理干预,1次/周,分4个阶段训练,即观察行为预演示范阶段、认知的重建阶段、自我表达训练阶段和自我价值探索阶段,时间1个月.例2采用个体咨询,1次/周,共3次.以其行为表现作为主要的观察指标,从运动、认知、情感和生理4个层面进行观察分析,在咨询过程中按照假设-评估-判断-命名的思维模式进行分析.③抑郁症状自评量表有20道题组成,分别调查20项症状,以总分为统计指标,总分≤15分为无抑郁症状,16~19分为可能有抑郁症状,≥20分为肯定有抑郁症状.结果:经过干预,例1不再想自杀,愿意回家,能接纳男性,人际关系改善,抑郁症状自评量表评分由干预前的29降低为15;例2不再绝望,焦虑、紧张情绪改善,不再过分关注自身的性取向,认同自己更重要的是社会人,抑郁症状自评量表评分由干预前的31降低为12.结论:经过不同方式心理干预后,2例个案在临床观察和抑郁症状自评量表测试结果方面均有明显改变,例1能接纳男性,人际关系改善,例2认同自己更重要的是社会人,不再过分关注自身的性取向,抑郁症状自评量表评分均降低.说明心理干预是帮助有自杀倾向的大学生消除自杀观念的一种有效方法.
推荐文章
大学生自杀心理因素分析及干预
大学生自杀
心理因素
干预
有自杀倾向大学生的人格特征研究
大学生
自杀倾向
人格特征
大学生心理危机与自杀的干预
心理危机
大学生
亚健康
大学生自杀预防与危机干预机制研究
自杀预防
危机干预
机制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有自杀倾向大学生2例心理干预分析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心理疗法 自杀 学生 危机干预
年,卷(期) 2005,(40) 所属期刊栏目 临床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0-12
页数 3页 分类号 R892.221
字数 5505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5.40.005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郑爱明 南京医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 51 362 11.0 15.0
2 季伟华 南京脑科医院危机干预中心 1 6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8)
共引文献  (8)
参考文献  (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6)
同被引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7)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2(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9(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0(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1(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2(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3(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4(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心理疗法
自杀
学生
危机干预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