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改进犬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的模型,动态监测肺血栓栓塞后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探讨该模型改进方法对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是否有影响.方法:实验于2001-07/12在南通大学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健康成年杂种犬18只,体质量8~13 kg,随机分为实验组(自体血+凝血酶+人纤维蛋白原)、对照Ⅰ组(自体血+凝血酶)、对照Ⅱ组(生理盐水+人纤维蛋白原),每组6只.[1]模型制备:实验组采犬自体静脉血10mL加入事先已加入人纤维原20 mg的消毒平皿内,并加入凝血酶200u,静置2 h后切成5 mm × 5 mm×5 mm的凝血块,备用.将犬麻醉后,经股静脉注入血栓,并予10 mL生理盐水快速注入,建立急性肺栓塞模型.对照Ⅰ组犬自体血栓中不加人纤维蛋白原,余同实验组.对照Ⅱ组注入20mL已加入人纤维蛋白原20 mg的生理盐水.[2]病理检查:分别于栓塞后第1,5和第10天每组处死2只犬,取肺组织,观察大体标本有无肺梗死灶;沿肺动脉垂直方向取材,观察肺动脉断面可否见到栓子.[3]肺动脉造影和血流动力学监测:于栓塞前、栓塞后立即做肺动脉造影并记录肺动脉收缩压、肺动脉舒张压、肺动脉平均压、肺动脉楔压,栓塞后30 min,1 h复测上述指标.[4]D-二聚体水平检测:于栓塞前、栓塞后30 min,1 h,2 h,4 h,24 h,48 h,3 d,4 d,5 d,7 d,10 d分别采股静脉血约2.7 mL置于已加0.19 mmol/L枸橼酸钠0.3 mL抗凝的试管中,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进行测定.结果:每组各有6只犬纳入结果分析.[1]各组实验犬栓塞后肺动脉造影表现:实验组和对照Ⅰ组肺动脉造影见肺动脉截断征象,对照Ⅱ组均未见异常改变.[2]各组实验犬大体病理表现:对照Ⅱ组肺组织和血管壁未见异常,实验组和对照Ⅰ组在肺外周见到底部与胸膜相接、顶部指向肺门的楔形梗死灶.切面上各例均见肺动脉栓塞.[3]各组实验犬栓塞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实验组于栓塞后即刻肺动脉收缩压、肺动脉舒张压明显上升,1 h后开始下降,自身前后比较及与对照Ⅱ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对照Ⅰ组各相应时点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肺动脉楔压栓塞前后变化不明显(P>0.05).[4]各组实验犬栓塞前后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实验组于栓塞后30 min明显上升,一两小时达高峰,24 h后明显下降,自身前后比较及与对照Ⅰ、Ⅱ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犬肺血栓栓塞症模型改进成功.该模型改进方法不影响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血浆D-二聚体在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的早期有一个相对特征性的动态变化过程,动态检测血浆D-二聚体有助于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的早期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