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背景:脑梗死动物模型是研究人的脑梗死疾病的前提和条件.传统的模型制作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采用开颅结扎或电凝血管方法阻断供血动脉;另一种是采用导管法引用栓子或水凝胶微球栓塞供血动脉.但这两种模型制作不易,结果不稳定,应用受到限制.光化学法诱导建立脑梗死动物模型是一种新方法.目的:应用光化学诱导法建立兔局灶性脑梗死模型.设计:单一样本实验.可行性及其特征,探索人类脑梗死疾病的新的实验研究手段.单位:南通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材料:实验于2003-05/11在南通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二级实验室)完成.随机选取10~12月龄日本大耳兔63只,雌33只,雄30只,体质量1.7~3.3 kg.方法:兔麻醉后,沿颅骨的中央与眼后角垂直交叉处纵行切开皮肤约2 cm,暴露颅骨,刮离骨膜,在矢状缝左(或右)侧外0.5 cm与冠状缝后0.5 cm处,用钻头直径0.5 cm的颅钻钻透颅骨,造成颅骨圆形洞窗,随即由耳缘静脉按1 mL/kg一次性缓慢注入35g/L四氯四碘荧光素钠盐.约3 min后用冷光源(波长540 nm,功率140 lx)对准颅骨洞窗,连续照射8 min后,缝合皮肤切口.术后24 h,进行神经缺失功能5分制评分(0分:无神经损伤症状;1分:对侧(左侧)后下肢肌张力降低,回缩反射减弱;2分:对侧肢体瘫痪明显,后肢外展;3分:行走明显向外侧拖行,躯体倾向对侧;4分:不能自发行走和意识丧失).术后48 h处死兔,测量梗死灶面积、体积,并制作病理切片观察损伤程度.主要观察指标:兔肢体功能状态,脑梗死灶面积和体积,病理损伤程度.结果:59只兔成功建立起梗死灶,模型成功率为98%.①神经功能缺失评分:56只兔为1或2分,有3只兔达到3分.②梗死灶平均面积为(0.465±0.012)cm2,平均体积(长×宽×高)为(0.268±0.009)cm3.③切片观察损伤程度:梗死灶呈典型的损伤、渗出和炎症反应病理过程.轻度22只(37%).中度32只(54%).重度5只(9%).结论:①应用光化学法诱导兔脑梗死模型制作简单、快速、重复性好,短时间内即可制作较多的供各种研究目的使用的模型.②模型动物存活时间长,死亡率低,有利于慢性脑血管病的研究.③此方法避免了对脑血管和脑组织的机械损伤.④可根据需要选定皮质区域制作梗死灶,梗死灶大小恒定并可控制其大小和深度,为皮层定位研究提供方法.⑤该模型可造成血小板聚集及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为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及脑缺血保护疗法的研究提供可能性.⑥但此模型也有其局限性[9]:由于血栓阻塞发生于终末动脉,所以不利于侧支循环及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该模型更近似于人类微血管病变,而不能说明人类其他缺血性卒中的发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