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背景:许多研究显示有氧运动疗法可增加迷走神经张力,迷走神经张力决定着稳定的心率,可提高心率变异性,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目的:观察有氧运动疗法对老年卧床患者迷走神经张力的维持和对心率变异性相关指标的影响. 设计:随机对照观察. 单位:北京航天中心医院高干病房和解放军烟台疗养院综合内科. 对象:选择2002-02/2004-01航天中心医院高干内科和解放军烟台疗养院综合内科卧床老年患者45例.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23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69.5±8.0)岁;对照组22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71.4±6.5)岁. 干预:两组患者均给予改善循环和营养神经药物等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采用有氧运动疗法:以靶心率为指标,即以通过运动获得的个人最高安全心率70%~85%作为每次运动的靶心率,开始时每次运动10~15 min,每运动4~6 min测一次心率或脉搏,运动以患者心率增加不超过20次/min、患者感觉不疲乏为度,以后逐渐增加运动时间,直至每次活动持续时间30-40 min,2次/d,每周治疗不少于5 d.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0周后检查24 h动态心电图,观察心率变异性各参数指标的变化. 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20周后心率变异性各参数指标(以正常R-R间期标准差评估迷走神经活性大小;以总功率谱评估心率变异性大小;以均值标准差评估交感-迷走神经平衡性;以低频段评估交感神经双重调节作用;以均方根评估短期内心率变化和迷走神经功能变化;以爱丁堡指数评估迷走神经活动作用;以高频评估迷走神经调节作用;以低频/高频评估交感神经活性效应). 结果:参与试验者46例,45例达到试验终点进入结果分析,1例死亡.①治疗组治疗20周后心率变异性指标中正常R-R间期标准差、均值标准差、均方根、爱丁堡指数、高频及总功率谱明显高于治疗前(t=12.5~38.4,P<0.01).②对照组卧床20周后的心率变异性降低(P<0.01). 结论:有氧运动疗法能增强卧床不起老年患者迷走神经的功能活性和交感-迷走神经平衡性,提高心率变异性,有助于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推荐文章
脑出血患者心率变异性分析
心率
脑出血
自主神经系统
高血压
心脑宁胶囊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不稳定型心绞痛
心脑宁胶囊
心率变异性
中医药对心率变异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心率变异性
中药制剂
针刺疗法
进展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有氧运动疗法对老年卧床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运动疗法 卧床休息 心率
年,卷(期) 2005,(27) 所属期刊栏目 临床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06-207
页数 2页 分类号 R54
字数 1443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5.27.017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11)
198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09(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3(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4(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5(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6(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7(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运动疗法
卧床休息
心率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