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僰人是我国古代活动于西南地区的主要民族群体。从僰道(四川宜宾)沿朱提江而上,经盐津豆沙关直达朱提(昭通平原)的千顷池是僰人主要聚居区,僰人曾在这里建立过具有高度文明的僰侯国,产生过雄才大略的名王杜宇,僰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对川、滇、黔三地的远古文明具有不可低估的先导作用。三代之前,僰人的先民被称为濮,生息繁衍于以河南濮阳为中心的濮水流域,是夏族的重要支系,政治上的主要支持者和盟友。商代初,政治上受到严重打击,被迫南迁,西周时期广泛分布于江、汉流域,为周人的南方盟友。春秋时期,与楚人失和,在荆楚的打击下,沿长江而上以至朱提江流域,在这里建立过僰侯国。被人称为僰人,后世称为僰儿子,留下了极具民族特色的悬棺葬。战国以迄秦、汉,逐渐向滇中、滇西转移,隋、唐以后与土著之民不断融合,被称为白蛮、白人,发展为元代至今的白族。根据史籍记载,濮、僰、白三个名称是一音之转,而且标志着一个民族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