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讽诵”是我国古代汉语文教学的基本方式和主要手段。它广泛而长期的流传和应用,除受读物条件限制和封建统治者的“奖”、“禁”外,主要还是因为它在汉语文教学上的适用性、高效性,而适用性、高效性则源于汉语的非形态性和汉字的表意性。它是数千年来汉语文教学经验的结晶,是教学汉语文规律的反映。今天,我们教的、学的仍是汉语文,“讽诵”仍然应该是它的基本方式和主要手段。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讽诵,是违背汉语文教学规律的。
推荐文章
口蹄疫流行原因分析与我国防控措施
口蹄疫
流行原因
预防与控制
中国古代山水画写实因素考察
古代山水
写实性
因素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新探
马克思主义
传播原因
国际
国内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讽诵”在我国古代长期广泛流行的原因考察
来源期刊 教育史研究 学科 教育
关键词 讽诵 汉语文教学 汉语汉字特点
年,卷(期) 2006,(1)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1-23
页数 3页 分类号 G752
字数 语种
DOI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讽诵
汉语文教学
汉语汉字特点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教育史研究辑刊
季刊
北京北三环中路46号
出版文献量(篇)
1957
总下载数(次)
25
总被引数(次)
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