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在2000年完成的穿过川西高原和四川盆地的深地震测深剖面揭示了川西高原的地壳结构具有地壳增厚(主要是下地壳增厚)、地壳平均速度低等特点,显示地壳的缩短与增厚的碰撞变形特征.根据川西高原上设置各爆炸点的记录截面图共同呈现PmP(莫霍界面反射波)弱能量的特点,推断在川西高原的下地壳介质具有强衰减(Qp=100~300)的性质.利用我国西部地区的宽频带地震台站的面波资料反演青藏高原及其邻区的地壳上地幔S波三维速度结构,在周期T=29.2s和T=42.9s的Rayleigh波群速度分布图上,显示了青藏高原东部(包括川西高原)呈现大范围的低速异常.多方面的结果表明,地震学方法为当前流行的下地壳流动模型提供了深部证据.
推荐文章
考虑地震后效应的青藏高原东缘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青藏高原东缘
地震后效应
地质灾害易发性
加权信息量模型
青藏高原的地震构造与地震活动
地震地热说
地震柱
地震构造模式
地震预测
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东缘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
区域地壳稳定性
青藏高原东缘
龙门山断裂
活动断裂
地质灾害
青藏高原东缘地壳上地幔结构及其动力学意义
青藏高原
龙门山
壳幔结构
盆山
层圈
相互作用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青藏高原东缘下地壳流动的地震学证据
来源期刊 四川地震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深地震测深 介质衰减 面波层析成像 下地壳流动
年,卷(期) 2006,(4)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4
页数 4页 分类号 P315.31
字数 2251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1-8115.2006.04.00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韩渭宾 38 242 9.0 13.0
2 王椿镛 80 2274 26.0 46.0
3 常利军 34 411 9.0 20.0
4 苏伟 18 479 12.0 18.0
5 戴仕贵 12 50 4.0 7.0
6 吕智勇 6 199 5.0 6.0
7 王溪莉 5 348 4.0 5.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55)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8)
同被引文献  (33)
二级引证文献  (23)
1986(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09(5)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0(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1(5)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2(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3(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4(5)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5(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6(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7(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9(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青藏高原
深地震测深
介质衰减
面波层析成像
下地壳流动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四川地震
季刊
1001-8115
51-1163/P
大16开
成都市人民南路3段29号
51622-62
197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897
总下载数(次)
3
总被引数(次)
2105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