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1999至2002年,在法国东南部的阿尔卑斯山,通过无线电追踪方法研究了花尾榛鸡的性比问题.首先,我们通过直接观测无线电标记雄性的配对比例,在消除可能的捕捉误差后,发现繁殖种群性比为1.26(即未配对的雄性占21%).然后,我们估计了标记个体的存活率和繁殖成功率.在假设窝扩散时幼体的性比平衡的前提下,通过两性和两个年龄组(幼体,<10月龄的个体;成体>10月龄的个体)的确定性统计模型,得到的理论性比为1.22(即未配对的雄性占18%),这一结果与实际观测的性比十分接近.我们认为,雌性死亡率高导致的两性存活率差异可以解释雄性性比偏高现象.我们进而讨论了花尾榛鸡整个分布区内居间强度的非对称性比的适应意义,以及在衰退的花尾榛鸡种群中雌性数量极端不足的后果[动物学报 52(4):655-662,2006].
推荐文章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花尾榛鸡的非对称性比和成体存活率
来源期刊 动物学报 学科 生物学
关键词 花尾榛鸡 无线电追踪 性比 存活
年,卷(期) 2006,(4)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55-662
页数 8页 分类号 Q95
字数 4779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2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7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7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79(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6(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9(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花尾榛鸡
无线电追踪
性比
存活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动物学报(英文版)
双月刊
1674-5507
11-5794/Q
16开
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中国科学院动物所
1935
eng
出版文献量(篇)
2363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2424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