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札达盆地位于西藏西南边陲,构造上处于喜马拉雅断块挠起带头部内侧,呈NW-SE走向,长约1000km,宽约70km,总面积约40000km2,海拔约4500m.盆地中地层呈明显的二元结构特征.基底岩石为三叠纪-侏罗纪灰岩、砂岩和板岩,盖层为上新世-早更新世早期沉积的固结和半固结岩石,因受喜马拉雅断块挠起运动的影响,形成NW、NE和近EW、SN向等多组节理裂隙.晚新生代以来,盆地上升,在构造节理的主导下,穿越盆地的象泉河及其支流对岩石地层进行侵蚀、切割,在雨水的淋蚀、寒冻风化的剥蚀作用下,逐渐形成现今大小不同和形态奇特的半固结砂泥岩塔林地貌景观-古格地貌,这是中国地质地貌景观的一种新类型.
推荐文章
青海东部丹霞地貌的地质地貌特征分析
红色碎屑岩
丹霞地貌
地质地貌特征
旅游资源
丹霞地貌造型景观成因初探
龟峰丹霞地貌区
石城丹霞地貌区
造型景观
景观成因
成景要素
鄂尔多斯古隆起周边奥陶系古岩溶地貌特征
古岩溶地貌
岩溶台地
岩溶斜坡
岩溶残丘
南澎列岛及邻近海域地质地貌与灾害地质分析
地质地貌
灾害地质
南澎列岛
南海东北部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一种新的地质地貌景观类型--西藏札达盆地古格地貌的特征与成因初探
来源期刊 地质通报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古格地貌 河湖相沉积 固结-半固结 喜马拉雅运动 节理 西藏札达盆地
年,卷(期) 2006,(1) 所属期刊栏目 地质遗迹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95-301
页数 7页 分类号 P931
字数 5717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1-2552.2006.01.046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朱大岗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84 1697 23.0 36.0
2 孟宪刚 76 1035 17.0 26.0
4 邵兆刚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80 1056 17.0 26.0
5 韩建恩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48 461 14.0 17.0
6 余佳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48 468 14.0 17.0
7 孟庆伟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38 415 13.0 17.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8)
共引文献  (42)
参考文献  (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24)
二级引证文献  (2)
197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1(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9(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5(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2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古格地貌
河湖相沉积
固结-半固结
喜马拉雅运动
节理
西藏札达盆地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地质通报
月刊
1671-2552
11-4648/P
大16开
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45号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地质通报》编辑部
2-767
198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630
总下载数(次)
9
总被引数(次)
70907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