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对1981~2002年中国生产上利用的杂交籼稻组合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0年以后杂交籼稻的遗传多样性逐步提高,每年种植组合中的恢复系数量平均为不育系数量的2.5倍,恢复系的遗传多样性大于不育系的遗传多样性,两系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丰富了杂交籼稻的遗传基础.对国内生产上利用的骨干亲本亲缘系数(COP)的分析结果显示:尽管生产上杂交籼稻的组合数量不断增加,遗传基础有所扩大,但年种植面积大于3.3×105 hm2组合的亲本仍然是几个骨干不育系和恢复系,这些材料的遗传背景仍然比较单一.因此,加强籼稻种质的发掘和利用,特别是加大不育系的创新力度,对于实现杂交籼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推荐文章
微卫星标记对籼稻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
籼稻
SSR标记
遗传多样性
枣和酸枣杂交后代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酸枣
杂交后代
遗传多样性
雄性不育
SSR
中国野生大豆遗传多样性中心
野生大豆
遗传多样性
富集中心
起源
中国甘薯主要亲本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甘薯
育种亲本
遗传多样性
ISSR标记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中国杂交籼稻遗传多样性演变及其分析
来源期刊 江苏农业学报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杂交籼稻 遗传多样性 亲缘系数 可持续发展
年,卷(期) 2006,(3)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92-198
页数 7页 分类号 S511.032
字数 5354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0-4440.2006.03.002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陆作楣 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 45 393 12.0 18.0
2 王胜军 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 4 125 4.0 4.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8)
同被引文献  (84)
二级引证文献  (166)
198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6(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9(6)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0(8)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1(1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3)
2012(15)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3)
2013(1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2)
2014(8)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8)
2015(19)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16)
2016(30)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8)
2017(2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9)
2018(19)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8)
2019(26)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6)
2020(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杂交籼稻
遗传多样性
亲缘系数
可持续发展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江苏农业学报
双月刊
1000-4440
32-1213/S
大16开
南京市孝陵卫钟灵街50号省农科院内
28-113
198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989
总下载数(次)
8
总被引数(次)
36498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