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根据已克隆的鲢鱼(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微囊藻毒素去毒酶cDNA全序列设计特异引物,利用PCR方法获得鲢鱼微囊藻毒素去毒酶基因编码区,将该编码区与绿色荧光蛋白连接,分别构建融合表达载体pEGFP-N1-sGST和双顺反子表达载体pIRES2-EGFP-sGST.利用脂质体转染法将融合表达载体pEGFP-N1-sGST转染Hela细胞,60 h后检测到绿色荧光基因表达;通过显微注射,将双顺反子表达载体pIRES2-EGFP-sGST注入斑马鱼(Danio rerio)受精卵,获得了转鲢鱼微囊藻毒素去毒酶基因斑马鱼,从而构建了微囊藻毒素去毒酶转基因模型.上述2种转基因模型的成功构建为进一步研究鲢鱼、鳙鱼(Aristichthys nobilis)、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a)等淡水鱼类微囊藻毒素去毒酶基因调控元件、去毒分子机理及研发转基因鲢鱼、鳙鱼、罗非鱼等微囊藻毒素高效生物去毒器奠定了基础.
推荐文章
淡水鱼类微囊藻毒素去毒酶基因的克隆
微囊藻毒素去毒酶
微囊藻毒素
去毒
淡水鱼类
鳙鱼微囊藻毒素去毒酶基因cDNA全序列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微囊藻毒素去毒酶基因
cDNA序列
分子克隆
鳙鱼
微囊藻毒素降解酶MlrA的结构功能分析
微囊藻毒素
生物催化
分子模拟
酶促机制
微囊藻毒素降解的高级氧化技术
微囊藻毒素
高级氧化技术
富营养化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微囊藻毒素去毒酶转基因模型的构建
来源期刊 生态科学 学科 生物学
关键词 微囊藻毒素去毒酶 微囊藻毒素 转基因模型 调控元件 生物去毒器
年,卷(期) 2006,(1)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报告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5-27,31
页数 4页 分类号 Q786
字数 2808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8-8873.2006.01.007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韩博平 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192 4189 32.0 56.0
2 梁旭方 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96 622 13.0 17.0
3 廖婉琴 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14 104 7.0 10.0
4 王琳 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55 376 11.0 16.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2)
共引文献  (162)
参考文献  (2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6(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5)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8(6)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9(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0(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1(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3(4)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微囊藻毒素去毒酶
微囊藻毒素
转基因模型
调控元件
生物去毒器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生态科学
双月刊
1008-8873
44-1215/Q
16开
广州暨南大学水生态科学研究所
198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960
总下载数(次)
7
总被引数(次)
3003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