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评估毛细管电泳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对杜氏/贝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携带者的诊断价值.方法:于2002-05/2004-02选择杜氏/贝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家系女性成员10例为观察对象,为携带者组,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科门诊收集的杜氏/贝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男性患儿7例的家系(编号A-G),其中一级亲属9例(患儿母亲、同胞姐妹),二级亲属1例;以健康青年女性10例为对照组.用毛细管电泳定量分析7例杜氏/贝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家系中的10例女性亲属和10名正常对照的18对引物的二步多重聚合酶链反应产物,计算计量系数(DQ值).DQ=(携带者组检测峰面积/参照峰面积)/(对照组检测峰面积/参照峰面积).若DQ值约等于1.0,受检位点外显子为双拷贝;若DQ约等于0.5,受检位点外显子为单拷贝,据此判断为携带者.结果:纳入受检者2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杜氏/贝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患儿基因缺失类型:患儿A缺失外显子45~50;患儿B缺失外显子45;患儿C缺失外显子51;患儿D缺失外显子51;患儿E缺失外显子45~48;患儿F缺失外显子45~52;患儿G缺失外显子12,13.②毛细管电泳结果表明家系成员AⅡ1,BⅡ1,DⅡ1,GⅡ1(均系患儿的母亲)在缺失位点上的峰较对照组相应位点上的峰明显降低.而家系成员AⅡ2(患儿姨母),CⅡ1,EⅡ1,FⅡ1(患儿母亲),FⅢ1,GⅢ1(患儿姐妹)在缺失位点上的峰较对照组相应位点上的峰一样高.③毛细管电泳定量分析表明AⅡ1在外显子45,47,48,50处的DQ值为其余位点的一半,系单拷贝,故判断AⅡ1缺失外显子45~50;其他受检者BⅡ1缺失外显子45;DⅡ1缺失外显子51;GⅡ1缺失外显子12,13,毛细管电泳对AⅡ1,BⅡ1,DⅡ1,GⅡ1定量诊断的基因缺失位点与其先证者的基因缺失位点一致,故诊断为肯定携带者.结论:毛细管电泳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是一种准确、快速、简便的杜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携带者的诊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