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采用现代核磁共振技术,通过分析给药肝、肾损伤模型化合物异硫氰酸α-萘酯(灌胃150 mg/kg体重)和二溴乙胺氢溴酸盐(腹腔注射250 mg/kg体重)24 h内Wistar大鼠尿液的1H NMR谱,由尿液中内源性代谢物浓度变化研究了肝、肾模型毒物在大鼠体内的急性毒性.首次利用模式识别技术中的二阶段聚类分析方法解析大鼠尿液1H NMR谱确定了模型化合物尿液1H NMR标记物.结果表明,应用核磁共振和二阶段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可提供模型化合物毒性比较清楚的认识.该方法也可用于金属化合物、中药及其它药物的毒性分类和预测研究以及建议各类靶向毒性的NMR标记物.
推荐文章
硝酸镥急性毒性的体液核磁共振氢谱研究
稀土
体液
核磁共振
毒性
核磁共振氢谱法分析食用油氧化产物
核磁共振法
油脂氧化
快速检测
食用油品质
二维核磁共振测井
核磁共振测井
二维核磁共振
弛豫时间
内部磁场梯度
顺磁物质
核磁共振氢谱及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核磁共振
代谢组学
模式识别
肿瘤
代谢物分析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模型毒物急性毒性尿液核磁共振氢谱标记物的二阶段聚类分析
来源期刊 分析化学 学科 化学
关键词 尿液 核磁共振 毒性 模式识别 二阶段聚类分析
年,卷(期) 2006,(1)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报告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1-25
页数 5页 分类号 O6
字数 4778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0253-3820.2006.01.005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吴亦洁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14 135 7.0 11.0
2 李晓晶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26 189 8.0 12.0
3 裴奉奎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24 211 8.0 13.0
4 吴惠丰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13 60 6.0 7.0
5 张晓宇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25 141 6.0 11.0
6 廖沛球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7 53 5.0 7.0
7 李伟生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3 33 3.0 3.0
8 李中峰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4 46 4.0 4.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6)
同被引文献  (16)
二级引证文献  (49)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1(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2(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0)
2013(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4(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5(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6(8)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7(6)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8(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9(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20(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尿液
核磁共振
毒性
模式识别
二阶段聚类分析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分析化学
月刊
0253-3820
22-1125/O6
大16开
长春人民大街5625号
12-6
197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9636
总下载数(次)
16
总被引数(次)
112365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