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纯音测听指标,并与正常人对照,观察其听觉损害特征,寻找可能的干预方法.方法:选择2001-04/2005-04沈阳医学院附属沈州医院及鞍钢铁东医院门诊就诊和住院治疗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48例.对照组选择同期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正常人55例.听力学检查时间在治疗前1周内,对照组检查时间选择与体检同期进行.受试者坐在标准测听室内,由专业技师检查气、骨导纯音听阈.结果:强直性脊柱炎组48例和对照组55例全部完成各项检查,进入结果分析.①48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96耳)检出听力减退29例(57耳),患病率为59.4%,对照组检出10例(19耳),患病率为17.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16.742,P<0.001).②强直性脊柱炎组语言频率为4 kHz和8 kHz的纯音测听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2.139~3.254,P均<0.05~0.01).③按临床表现累及范围分组后,强直性脊柱炎病变范围大组(22例,>3.4种)的语音频率,4 kHz频率和8kHz双侧纯音测听指标均明显高于范围小组(26例,<3.4种)(t=2.255~3.128,P均<0.05~0.01).④按病情活动性评分分组后,活动明显组(17例,≥5.6分)的各个频率双侧纯音测听多数指标(4 kHz频率左侧除外)均显著高于活动不明显组(31例,<5.6分)(t=2.250~3.243,P均<0.05~0.01).⑤按病情程度分组后,病情重组(美国风湿协会强直性脊柱炎分期3~4期,19例)的各个频率双侧纯音测听指标均明显高于病情轻组(1~2期,29例)(t=2.288~3.290,P均<0.05~0.01).⑥按Fries功能障碍指数分组后,功能差组(Fries指数≥14.9,17例)的多数频率纯音测听指标(语言和8 kHz频率右侧除外)均明显高于功能佳组(Fries指数<14.9;31例)(t=2.176~3.295,P均<0.05~0.01).结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有很高的听力减退患病率,与病变范围、病情活动性、分期和功能障碍程度密切相关,对于这一群体应注意监测听力.
推荐文章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体内HLA-B27、CRP、血沉指标分析
强直性脊柱炎
指标
HLA-B27
CRP
血沉指标
强直性脊柱炎50例临床分析
强直性脊柱炎
临床分析
性别
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诊断
脊柱炎
强直性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放射摄影术
康复护理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预后的影响
强直性脊柱炎
疼痛
护理
康复护理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纯音测听指标分析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脊柱炎,强直性 听力检查 听阈
年,卷(期) 2006,(4) 所属期刊栏目 临床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4-46
页数 3页 分类号 R681.5+1
字数 4589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6.04.016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张爽 沈阳医学院附属沈州医院耳鼻咽喉科 30 82 4.0 8.0
2 袁媛 沈阳医学院附属沈州医院耳鼻咽喉科 15 55 4.0 7.0
3 岳立成 沈阳医学院附属沈州医院耳鼻咽喉科 7 29 2.0 5.0
4 闵钟云 鞍钢集团铁东医院耳鼻咽喉科 1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脊柱炎,强直性
听力检查
听阈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