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分析世代在高原居住(世居高原)不同运动项目运动员训练后不同生化指标恢复值的适宜界限.方法:对2004-11/2005-03昆明冬训期间347名云南省省队运动员的身体功能状况进行跟踪测试,男202名,女145名,所有受试对象均知情同意.运动员经过1 d的休息后,以次日晨的测试值定为恢复值.于周日休息后,周一清晨分别采取运动员指血及静脉血,离心提取血清.其中血红蛋白用上海722分光光度计和瑞士倍肯AC900+红细胞计数仪测定;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用瑞士倍肯AC900+红细胞计数仪测定;血清肌酸激酶和血尿素氮用德国半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睾酮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结果:347名运动员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世居高原运动员训练后不同生化指标恢复值:①全血血红蛋白男运动员不应低于155g/L,女运动员不应低于140g/L.②红细胞男运动员不应低于5.00×1012 L-1,女运动员不应低于4.70×1012 L-1;红细胞压积男运动员不应低于47.0%,女运动员不应低于44.0%.③血清肌酸激酶男运动员不应高于5001 nkat/L,女运动员不应高于3 334 nkat/L.④尿素氮男运动员不应高于6.50 mmol/L,女运动员不应高于6.00 mmol/L.⑤血清睾酮男运动员不应低于21.7 nmol/L,女运动员不应低于1.1 nmol/L.结论:①世居高原运动员冬训期间各指标的具体恢复值界限可作为对各个运动员监测的参考依据.②男运动员各项指标的恢复值界限均高于女运动员,对于同一队的监测应该区别对待.
推荐文章
高原女子中长跑运动员训练中肺功能研究
高原训练
更高高度
世居高原运动员
肺功能
中国优秀女子赛艇运动员高原训练期间心肌酶谱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女子赛艇
高原训练
Hb
RBC
Hct
BU
CK
T
C
CK-MD
LDH
α-HBDH
AST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世居高原运动员冬训期间一次性血液生化指标值测试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高海拔 体育和训练 血液化学分析
年,卷(期) 2006,(36) 所属期刊栏目 运动医学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2-65
页数 4页 分类号 R339.4
字数 5719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6.36.028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蔡国梁 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3 70 2.0 3.0
2 屈成刚 13 31 4.0 5.0
3 李若愚 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2 49 1.0 2.0
4 刘江颖 2 2 1.0 1.0
5 罗剑敏 1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9)
共引文献  (59)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7(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高海拔
体育和训练
血液化学分析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