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旨在描述心理评估机制和应对过程可能通过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来决定创伤的愈后.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 1989-01/2005-06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生物心理学特征相关的文献,检索词包括"Posttraumatie stress disorder,Coping,Appraisal,Stress,Trauma"等,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手动检索获得相关资料.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机制及其相关的治疗方面的文献,排除标准:重复性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34篇相关的文献,排除重复研究的文献,选择了与主题最为相近的19篇文献用于综述.资料综合: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有明确心理社会应激源病因的精神状态.在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中,有大脑结构和功能变化、神经内分泌失调和心理生理先天性畸形者,创伤后应激障碍也可加重躯体症状和疾病.心理评估和应对在适应创伤的心理和生物反应中很重要.人类对不同类型的应激情况有不同的应对策略.寻求社会支持是另一种积极应对策略,应对方式的个体差异也可能影响创伤后从应激不良到功能障碍的转化.结论:对创伤生物心理学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将提高对适应应激源的认识,帮助联合治疗创伤的心理和生物学后遗症.
推荐文章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学效应和心理康复
创伤和损伤 /并发症
创伤和损伤 /治疗
心理疗法
康复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综述
创伤后应激障碍
精神障碍
心理分析
创伤后应激患者心理弹性水平的研究
心理弹性
创伤后应激障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神经心理学特征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神经心理测验
脑电生理
神经影像学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生物心理学特征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应激障碍,创伤后 应对 评估 应激 创伤
年,卷(期) 2006,(18) 所属期刊栏目 综述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49-151
页数 3页 分类号 R395
字数 4707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6.18.056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姜利人 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 13 60 5.0 7.0
2 刘宝松 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 3 9 2.0 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1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5)
同被引文献  (9)
二级引证文献  (15)
198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1(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2(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3(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4(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6(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应激障碍,创伤后
应对
评估
应激
创伤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