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建立猕猴血管缺血性脑损伤模型,为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损伤的研究提供实验模型.方法用导管介入法将聚乙稀醇(PVA)栓子输送至大脑中动脉使大脑中动脉分支动脉栓塞,诱发缺血性脑损伤,连续CT扫描观察脑损伤变化和血管栓塞对侧神经功能评定分析缺血性脑损伤后的神经功能变化.结果脑血管栓塞前造影明显可观察到左侧大脑中动脉血管树及其分支分布情况,栓塞后血管造影证实额颞区无血管显示,连续24 h CT扫描发现栓塞后6 h内可见脑细胞水肿,但无明显可见梗死灶.12 h后见额颞叶区梗死灶,24 h可见明显梗死灶,1个月后见梗死灶面积减小,此后1年内梗死面积未见明显变化.行为学观察可见血管栓塞对侧前后肢运动功能严重障碍,1个月内神经功能评分为3~4级,3个月后为3级.结论用大脑中动脉介入法注入PVA栓子,成功建立了血管缺血性脑损伤模型.
推荐文章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研究进展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缺血预处理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缺血预处理
缺血性脑损伤
脑组织
进展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脑缺氧
脑缺血
发病机制
改良四血管阻塞法建立大鼠缺血性脑损伤昏迷模型
四血管阻塞法
颈动脉狭窄
大鼠
昏迷
模型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猴血管缺血性脑损伤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来源期刊 热带医学杂志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缺血性脑损伤 模型
年,卷(期) 2006,(4)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00-402
页数 3页 分类号 R743.31
字数 1953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2-3619.2006.04.014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贺斌 33 160 7.0 11.0
2 潘兴华 中山大学医学实验动物中心 65 432 11.0 16.0
4 陈系古 中山大学医学实验动物中心 48 319 9.0 15.0
5 庞荣清 42 323 10.0 16.0
8 唐隆旺 1 6 1.0 1.0
9 李进领 1 6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8)
共引文献  (18)
参考文献  (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6)
同被引文献  (61)
二级引证文献  (30)
198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1(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2(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3(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4(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5(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6(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7(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8(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9(7)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7)
2020(5)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4)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缺血性脑损伤
模型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热带医学杂志
月刊
1672-3619
44-1503/R
大16开
广州市中山二路74号中山医学院
197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7964
总下载数(次)
21
总被引数(次)
32495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