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调查福州市男、女人群前臂远端的峰值骨量及其形成的年龄,探讨峰值骨量、骨密度与运动因素的关系,为建立该地区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和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美国Lunar PIXI#50875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福州市246名25~45岁的健康成年人进行非优势前臂远端骨密度测定,并制定调查表格,对有关的运动因素进行详细的问卷调查.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单向方差和t检验分析.结果 (1)30~岁年龄组前臂远端骨密度显著高于同性别25~岁和40~岁年龄组骨密度.(2)在同一年龄组中, 25~岁和30~岁年龄组,运动者的骨密度显著高于非运动者.在运动者中,运动方式为2级者其骨密度显著高于运动方式为1级者.结论福州市男、女前臂峰值骨量均出现在30~岁年龄组.男、女峰值骨密度分别为0.577±0.061 g/cm2、0.496±0.037g/cm2.增加承重性运动有助于提高骨密度和峰值骨量.
推荐文章
妊娠中、末期妇女前臂骨矿量的分析和研究
妊娠妇女
骨密度
钙营养状况
佛山地区女性峰值骨量影响因素研究
峰值骨量
影响因素
相关性分析
基于定量CT测量腰椎骨中老年人群骨量与肝脏和椎旁肌脂肪含量的关系
定量CT测量
中老年人
骨量
肝脏脂肪含量
椎旁肌脂肪含量
影响去卵巢大鼠骨量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
骨量
影响因素
去卵巢大鼠
骨质疏松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福州市人群前臂远端峰值骨量的建立及运动因素与骨量的关系
来源期刊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骨密度 峰值骨量 运动因素
年,卷(期) 2006,(1) 所属期刊栏目 调查报告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5-57,66
页数 4页 分类号 R681.04
字数 2818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3-0399.2006.01.017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孙俊英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 208 1650 19.0 31.0
2 许书亮 福建中医学院骨伤系 24 533 15.0 23.0
3 苏友新 福建中医学院骨伤系 90 877 17.0 24.0
4 杨沛彦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 11 96 6.0 9.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1121)
参考文献  (1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8)
同被引文献  (16)
二级引证文献  (37)
199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09(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1(6)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2(5)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3(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4(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5(4)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6(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7(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8(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9(6)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6)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骨密度
峰值骨量
运动因素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双月刊
1673-0399
32-1674/R
大16开
苏州市十梓街1号
28-81
1960
eng
出版文献量(篇)
6185
总下载数(次)
2
总被引数(次)
2298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