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用密度泛函理论的总能计算研究了金属铜(100)面的表面原子结构以及氮原子的c(2×2)吸附状态.研究结果表明:在Cu(100)c(2×2)-N表面系统中,氮原子处于四度配位的空洞(FFH)位置,距离最表面铜原子层的垂直距离为0.20(A),最短的Cu-N键长度为1.83(A).结构优化的计算否定了被吸附物导致的表面再构模型,即c(2×2)元胞的两个铜原子在垂直于表面方向发生相对位移,一个铜原子运动到氮原子之上的模型.该吸附表面的功函数约为4.65 eV,氮原子的平均吸附能为4.92 eV(以孤立氮原子为能量参考点).计算结果还说明,Cu-N杂化形成的表面局域态的位置在费米面以下约1.0 eV附近出现,氮原子和第一层以及第二层铜原子均有不同程度的杂化作用.该结果为最近有关该表面的STM图像的争论提供了判据性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结果.
推荐文章
氢原子吸附的Cu(100)表面原子结构和电子态
Cu(100)/H表面
表面吸附态
密度泛函理论
覆盖度
CO在Cu(100)表面最佳吸附位研究
CO
吸附
密度泛函理论
吸附O的Cu(110)c(2×1)表面原子结构和电子态
Cu(110)
O原子吸附
附加列再构
结构弛豫
表面合金Cu(001)c(2×2)-Pd原子结构的第一原理计算研究
表面合金Cu(001)c(2×2)-Pd
Pd原子皱折
总能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Cu(100)表面c(2×2)-N原子结构与吸附行为研究
来源期刊 物理学报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Cu(100)c(2×2)-N 表面吸附态 密度泛函总能计算
年,卷(期) 2006,(11) 所属期刊栏目 凝聚物质:结构、热学和力学性质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001-6007
页数 7页 分类号 TG1
字数 5365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000-3290.2006.11.07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陈文斌 浙江大学物理系 31 89 5.0 7.0
2 尚学府 浙江大学物理系 11 57 6.0 7.0
3 陶向明 浙江大学物理系 35 141 7.0 10.0
4 陈鑫 浙江大学物理系 17 300 6.0 17.0
5 谭明秋 浙江大学物理系 35 147 7.0 10.0
6 赵新新 浙江大学物理系 7 35 4.0 5.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4)
同被引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5)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9(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3(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4(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8(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Cu(100)c(2×2)-N
表面吸附态
密度泛函总能计算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物理学报
半月刊
1000-3290
11-1958/O4
大16开
北京603信箱
2-425
193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3474
总下载数(次)
35
总被引数(次)
174683
相关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英文译名: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官方网址:http://www.nsfc.gov.cn/
项目类型: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
学科类型:数理科学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