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观察比较聚乙烯、一次性使用静脉留置针、血浆袋、输血管4种试验材料与人血清接触后,对人补体C3含量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4/2005-02在上海生物材料研究测试中心血液相容性检测室完成.①取健康人新鲜静脉血,获得正常血清.②将0.6 cm2聚乙烯、一次性使用静脉留置针、血浆袋、输血管4种试验材料加入0.1 mL血清,(37±1)℃水浴中孵育60min.空白血清作为阴性对照材料,橡胶手套作为阳性对照材料.③通过免疫比浊法来测定补体C3的含量的变化.结果:每组材料重复3管.①聚乙烯、一次性使用静脉留置针、血浆袋、输血管4组实验材料接触血清后的补体C3含量均略有减少[依次为(1.049±0.001),(1.066±0.012),(1.053±0.022),(1.100±0.090)g/L].②4组材料C3浓度值与阴性对照组[(1.075±0.020)g/L]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阳性对照组则显示材料接触血清后的补体C3含量[(0.350±0.058)g/L]显著低于4组材料及阴性对照组.结论:①聚乙烯、一次性使用静脉留置针、血浆袋、输血管4组实验材料对机体的补体系统均无明显的不良影响.②补体C3含量测定的方法简便,结果明确,可推荐作为生物材料的免疫学评价方法之一.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生物材料对人血清中补体C3含量的影响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材料试验 补体 散射测浊法和比浊法
年,卷(期) 2006,(29) 所属期刊栏目 组织工程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78-80
页数 3页 分类号 R3
字数 4123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6.29.030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孙皎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上海生物材料研究测试中心 32 197 7.0 13.0
2 黄晢玮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上海生物材料研究测试中心 2 4 1.0 2.0
3 顾国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上海生物材料研究测试中心 2 8 2.0 2.0
4 钱云芳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上海生物材料研究测试中心 2 4 1.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7)
共引文献  (25)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4)
同被引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0(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1(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2(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3(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04(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材料试验
补体
散射测浊法和比浊法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