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利用听觉稳态诱发反应测试听力筛查未通过的婴幼儿听反应阈,了解听力筛查未通过的婴幼儿的听力损失情况,比较该方法与声场视觉强化测听之间阈值的差异.方法:①选取2002-01/2004-12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听力中心进行听觉稳态诱发电位检查的0~3岁婴幼儿321例.②在睡眠状态下测试了321例听力筛查未通过的婴幼儿,分析各年龄组听觉稳态诱发反应不同频率反应阈值分布范围.③2岁以上者进行声场视觉强化测听,将听觉稳态诱发反应与声场听阈(视觉强化)进行比较.④评估标准:正常反应阈<30 dB;轻度听力损失反应阈31~50 dB;中度听力损失反应阈51~70 dB;重度听力损失反应阈71~90 dB;极重度听力损失反应阈>91 dB.结果:①经听力初筛、复筛后未通过的321例婴幼儿,47.4%反应阈<30 dB.②听力正常组以及轻度听力损失组、中度听力损失组听觉稳态诱发反应反应阈与视觉强化测听听阈之差为6~18 dB,二者有高度的相关性.③极重度和重度听力损失组听觉稳态诱发反应反应阈与视觉强化测听听阈之差小于5 dB,极重度听力损失组和中重度听力损失组的阈值之差为5~13 dB.结论:经听力初筛、复筛后未通过的婴幼儿,仍有约半数婴幼儿的听阈是在正常范围.听觉稳态诱发反应是一种具有频率特性的客观测听方法,在睡眠状态下反应结果稳定,是一种对于新生儿听力筛查后续的听力学评估理想的听力损失定量诊断方法.
推荐文章
苏州市502例新生儿听力筛查转诊情况总结分析
听力筛查
转诊
声阻抗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2399例新生儿听力筛查情况分析
新生儿
听力筛查
胎龄
高危因素
同步多频听觉稳态诱发反应在小儿听力诊断中的应用
同步多频听觉稳态诱发反应
多频听觉稳态诱发反应
小儿行为听力测试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听力筛查阳性患儿听觉稳态诱发反应的测试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诱发电位,听觉 听力检查 婴儿 儿童,学龄前
年,卷(期) 2006,(22) 所属期刊栏目 临床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2-54
页数 3页 分类号 R76
字数 4152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6.22.024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张小庄 78 551 13.0 18.0
2 伍燕飞 13 50 4.0 7.0
3 麦飞 26 72 5.0 7.0
4 赖群欣 12 33 3.0 5.0
5 钟政辉 广州市花都区妇幼保健院儿保科 1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3)
共引文献  (17)
参考文献  (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诱发电位,听觉
听力检查
婴儿
儿童,学龄前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