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背景:胚胎干细胞经诱导产生神经前体细胞,再进行脑内移植,依旧具备增殖与分化的潜能,与宿主神经组织整合,使其有强的可塑性,这将有助于帕金森病的治疗效果观察.目的:观察小鼠胚胎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前体细胞,以及定点移植对改进型帕金森病大鼠模型行为学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部生理学教研室和神经生物学教研室.材料:健康成年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45只,对照组5只.方法:①实验组大鼠黑质致密部与中脑腹侧背盖区两点各注射6-羟基多巴5μL(2 g/L)制备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5μL/点,术后1周开始行为学检测,测定模型成功率,1次/周,连续7周.②选取成功帕金森病模型大鼠20只实施纹状体神经前体细胞移植,剂量为2μL[细胞悬液记数为(5~8)×106个/μL].另取5只模型大鼠纹状体注射生理盐水2 μL为生理盐水对照组.主要观察指标:①帕金森病模型成功率.②神经前体细胞移植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旋转次数的影响.③移植的神经前体细胞在体分布,存活与分化情况.结果:①6周后实验组45只大鼠中共有33只(73%)达到成功帕金森病模型标准.②细菌培养皿上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形成胚胎体5 d后,约85%胚胎干细胞分化为Nestin阳性的神经前体细胞.③神经前体细胞脑内移植后的帕金森病大鼠的旋转次数明显少于生理盐水对照组.多数移植的神经前体细胞存活,部分分化为TH阳性神经元.结论:小鼠胚胎干细胞诱导的神经前体细胞脑内移植后,分化为TH阳性神经元,帕金森病大鼠旋转次数明显减少.
推荐文章
抗帕颗粒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黑质纹状体TH阳性神经元的影响
抗帕颗粒
美多巴
黑质
纹状体
TH阳性神经元
镇肝熄风汤对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纹状体氧化应激的影响
帕金森病
大鼠模型
镇肝熄风汤
旋转行为
谷氨酸
谷胱甘肽
氧化应激
松果菊苷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纹状体GRP78及MANF表达的影响
帕金森病
松果菊苷
葡萄糖调节蛋白78
中脑星形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内质网应激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神经前体细胞纹状体注入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行为的影响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疾病模型,动物 干细胞移植
年,卷(期) 2006,(13) 所属期刊栏目 干细胞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67-169
页数 4页 分类号 R742.5
字数 1687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6.13.009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3)
共引文献  (14)
参考文献  (1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5(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9(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0(4)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4)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帕金森病
疾病模型,动物
干细胞移植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