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血浆颗粒膜蛋白140动态变化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3-07/2004-07首次发病收住大连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神经内科70例脑梗死患者,均在入院第1,3,14,30天取肘静脉血3 mL,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颗粒膜蛋白140浓度.正常对照组为同期在本院体检健康自愿者25例,在体检当天测定血浆颗粒膜蛋白140的浓度.所有对象均采用改良爱丁堡与斯堪的那维亚量表对神经功能进行评分[轻度缺损(1~15分)、中度缺损(16~30分)、重度缺损(31~45分)].结果:70例脑梗死患者,25例正常对照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脑梗死组入院第1天血浆颗粒膜蛋白140浓度较正常对照组高[(27.72±5.98),(15.42±5.07)μg/L,(t=8.86,P<0.01)],3 d达高峰[(39.16±4.27)μg/L,(t=5.98,P<0.01)],14 d已下降[(21.36±5.21)μg/L,(t=3.75,P<0.05)],30 d基本正常[(17.69±6.46)μg/L,(t=1.25,P>0.05)].②血浆颗粒膜蛋白140浓度变化与梗死灶直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呈正相关(r=0.637,r=0.815,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浆颗粒膜蛋白140浓度的动态监测为判定缺血性卒中病情变化及预后提供了一项新的敏感指标.
推荐文章
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血浆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水平的变化
糖尿病
糖尿病肾病
同型半胱氨酸
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
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8-异前列腺素F2α与神经功能缺失程度的关系
脑梗死
异前列腺素
氧化应激
8-异前列腺素F2α
老年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失水平与血浆颗粒膜蛋白140的动态变化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脑梗塞 血小板膜糖蛋白类 病例对照研究
年,卷(期) 2006,(10) 所属期刊栏目 基础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16-117
页数 2页 分类号 R743
字数 3076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6.10.037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尹琳 大连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神经内科 81 576 14.0 19.0
2 吴军 大连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康复科 36 290 11.0 15.0
3 郑悦 大连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神经内科 18 109 6.0 9.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1)
参考文献  (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5)
同被引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9)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4(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6(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8(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脑梗塞
血小板膜糖蛋白类
病例对照研究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