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大肠息肉,是肠粘膜表面茸状突起病变,随着内镜的广泛应用,其检出率高达51%.结肠息肉是否需要手术,首先要弄清息肉的病理类型,其次是防癌抗癌早期干预的重要措施.根据我国大肠癌病理专业会议于1981年提出大肠息肉的分类方案,分为新生物性(腺瘤性),错构瘤性,炎症性和化生性(增生性)四种类型.后三种为非肿瘤性,癌变可能性很少,前者为肿瘤性.肿瘤性息肉又分管状腺瘤、管状绒毛腺瘤和绒毛状腺瘤.它是由于结肠粘膜细胞增生过旺,局部粘膜隆起向肠腔内突出生长所致,其癌变率分别为27%、34%,其中绒毛状腺瘤样息肉可高达50%.大肠息肉是常见疾病,可发生结肠的任何部位,但直肠和乙状结肠多见.尽管结肠息肉多数癌变可能性很少,但其中,绒毛状息肉是结肠癌的重要癌前病变,在社区门诊中应注意早期发观、筛选,积极进行治疗干预,以防止漏诊.发观结肠息肉时,无论采用何种治疗方法,如肠镜下电凝圈套切除,热活检钳或活检钳钳除,电凝器灼除,激光或微波治疗等,均需要全部彻底切除息肉,为求"除恶务尽".根据资料,结肠息肉复发率均为10%左右,多发性息肉患者复发率更高,可达30%,因此术后需定期随访,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