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观察CO吸入和CO腹腔内注射两种不同的外源性给气方法中CO对脂多糖所致大鼠肠道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保护作用与自由基生成以及促炎细胞因子血小板活化因子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5-03/08在南京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实验室完成,实验动物选用96只健康雄性SD大鼠,通过脂多糖静脉内注射复制脂多糖大鼠肠道损伤模型,随机数字法分为6组,对照组6只;其余各组每组18只,每组设1,3,6 h三个观察时间点.分别对对照组(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脂多糖组(5 mg/kg的脂多糖静脉注射),CO吸入组(2.5×10-4的CO吸入)、CO腹腔内注射组(2 mL/kg的CO一次性腹腔内注射)、脂多糖+CO吸入组(5 mg/kg的脂多糖静脉注射并2.5×10-4的CO吸入)、脂多糖+CO腹腔内注射组(5 mg/kg的脂多糖静脉注射并2 mL/kg的CO一次性腹腔内注射)在3个时间点上进行观察.应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肠道丙二醛含量和比色法测定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并应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肠道血小板活化因子的变化.结果:实验大鼠96只进入实验结果.①实验大鼠肠道丙二醛含量:给予脂多糖后1,3,6 h三个时点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脂多糖+CO吸入组3,6 h时点与脂多糖组相比分别减少;脂多糖+CO腹腔内注射组1,3 h时点与脂多糖组相比分别减少[对照组(0.614±0.057)nmol/g,1,3,6 h各时点脂多糖组为(1.443±0.255),(2.747±0.385),(4.023±0.762)nmol/g,脂多糖+CO吸入组(1.172±0.328),(1.740±0.174),(3.417±0.556)nmol/g,脂多糖+CO腹腔内注射组(0.918±0.177),(1.857±0.320),(3.581±0.606)nmol/g,P<0.05或0.01).②实验大鼠肠道髓过氧化物酶活性:脂多糖+CO吸入组与脂多糖组相比3,6 h显著降低;脂多糖+CO腹腔内注射组与脂多糖组相比1,3,6 h均显著降低[1,3,6 h脂多糖组为(39.875±4.551),(68.080±18.670),(80.333±16.187)nkat/g,脂多糖+CO吸入组为(31.823±5.018),(52.077±14.653),(67.730±8.918)nkat/g,脂多糖+CO腹腔内注射组为(29.839±4.801),(51.577±12.386),(69.814±10.669)nkat/g,P<0.05或0.01).③实验大鼠血小板活化因子的含量:脂多糖组1,3,6h分别比对照组升高;脂多糖+CO吸入组较脂多糖组3,6 h降低;脂多糖+CO腹腔内注射组1,3,6 h较脂多糖组降低[对照组(0.432±0.079)ng/g,1,3,6 h脂多糖组分别为(0.612±0.013),(1.103±0.208),(1.466±0.135)ng/g,脂多糖+CO吸入组分别为(0.565±0.031),(0.878±0.181),(1.308±0.087)ng/g,脂多糖+CO腹腔内注射组分别为(0.499±0.021),(0.772±0.074),(1.433±0.073)ng/g,P<0.05或0.01].④实验大鼠动脉血COHb变化:2.5×10-4的CO吸入和2 mL/kg的CO腹腔内注射,均可使COHb升高,但均未超过10%的安全范围.⑤两种方法作用比较:腹腔内注射CO比CO吸入对于肠道影响作用迅速,而CO持续吸入对肠道作用相对持久.结论:低浓度的CO吸入和小剂量腹腔内CO注射,对肠道的血小板活化因子具有抑制作用,同时提高髓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增强了肠道的抗氧化能力,而对脂多糖造成的肠道损伤提供了保护作用.腹腔内注射CO作用迅速,而CO吸入则维持持久,两种方法均作用明显.
推荐文章
一氧化碳对脂多糖诱导大鼠肺巨噬细胞损伤的影响
一氧化碳
脂多糖类
巨噬细胞,肺泡
细胞凋亡
腺苷三磷酸
膜电位,线粒体
Drp1
大气一氧化碳监测系统
大气
一氧化碳
监测
一氧化碳在镍表面的吸附
吸附
分波态密度
态密度
外源性一氧化碳对游离脂肪酸刺激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
巨噬细胞
脂肪酸,游离
炎症
一氧化碳释放分子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外源性一氧化碳对脂多糖性大鼠肠道损伤的保护作用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脂多糖类 一氧化碳 血小板活化因子
年,卷(期) 2006,(48) 所属期刊栏目 组织损伤修复相关基础实验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29-132
页数 4页 分类号 R574.4
字数 5334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6.48.047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9)
共引文献  (19)
参考文献  (1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12)
二级引证文献  (6)
198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9(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0(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1(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2(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脂多糖类
一氧化碳
血小板活化因子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