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背景:以往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伴腓骨骨折患者采用石膏或夹板等外固定及螺钉、骨栓及钢板螺钉等内固定术式,但存在固定不牢靠、对合不良等弊端.目的:通过采用自行研制的新型内固定器一下胫腓钩板固定器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伴腓骨骨折患者的初步临床疗效,观察下胫腓钩板固定器的生物力学特征.设计:自身前后对照观察.对象:选者2001-10/2004-03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就诊的下胫腓联合分离伴腓骨骨折的患者23例,根据Lauge-Hansen分类,旋后外旋型11例,旋前外旋型7例,旋前外展型5例.其中双踝骨折14例,三踝骨折9例.方法:采用下胫腓钩板固定器治疗23例下胫腓联合分离伴腓骨骨折.术后常规摄X射线片.1周即可进行距小腿关节功能锻炼,2个月左右即可部分负重行走.功能测评根据改良Mazur标准进行评价(分为优,良,可,差).主要观察指标: ①胫腓联合分离伴腓骨骨折患者术后愈合时间及功能测评. ②不良事件及副反应.结果:23例患者平均随访11个月,均进入结果分析. ①患者胫腓联合分离伴腓骨骨折术后愈合时间及功能测评结果:骨折愈合的时间为12~18周;优16例,良5例,可2例. ②不良事件及副反应:患者下胫腓间隙无分离,内、外踝与距骨之间的距离对称,术后内固定无松动、断裂现象.结论:应用下胫腓钩板固定器治疗胫腓联合分离伴腓骨骨折患者,术后无并发症,并能恢复距小腿关节(踝关节)功能,其内固定稳定,生物力学性能较好.
推荐文章
下胫腓联合损伤不同固定方法生物力学研究
下胫腓联合损伤
皮质骨螺钉
Suture-Button
生物力学
新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器(记忆合金钉板)的生物力学评价
骨质疏松
股骨转子间骨折
内固定
生物力学
梯形骨盆骨外固定器治疗骨盆骨折脱位的生物力学评价
骨盆
骨折
脱位
骨外固定器
生物力学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下胫腓钩板固定器的生物力学特征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踝损伤 胫骨/损伤 腓骨/损伤 内固定器
年,卷(期) 2006,(1) 所属期刊栏目 康复工程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88-190
页数 3页 分类号 R318.01
字数 945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6.01.050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王以进 上海大学生物力学研究所 221 2210 23.0 33.0
2 王静成 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 45 201 8.0 10.0
3 蒋百川 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 9 58 5.0 7.0
4 冯新民 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 30 113 6.0 8.0
5 陶玉平 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 18 85 6.0 8.0
6 王强 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 33 176 7.0 12.0
7 虞堂云 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 9 45 4.0 6.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0)
197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踝损伤
胫骨/损伤
腓骨/损伤
内固定器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