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分析成年人体质量指数指标与体质的关系.方法:于2004-09/2005-01,在烟台市APE休闲广场抽取成年人997人,男644人,年龄20~59岁;女353人,年龄20~54岁.研究对象年龄分段依据<中国成年人体质测定标准>.使用体能测试系统采集身高、体质量及其他身体功能和身体素质指标数据,各指标的测量方法参照体育学院通用教材<体育测量评价>.亚洲成年人体质量指数分类新标准:体质量指数<18.5 kg/m2为体质量偏低,体质量指数18.5~22.9 kg/m2为正常体质量,体质量指数23~24.9 kg/m2为超重,体质量指数25~29.9 kg/m2为Ⅰ度肥胖(中度),体质量指数≥30 kg/m2为Ⅱ度肥胖(重度).参考此标准合并Ⅰ度肥胖和Ⅱ度肥胖(即体质量指数≥25 kg/m2为肥胖)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组体质量指数均值的变化规律.结果:纳入成年人997人,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成年人体质量指数男性平均为23.7 kg/m2,女性平均为21.8 kg/m2,两者比较差异显著.各年龄段男女之间比较,除50~54岁差异无显著性外,其余各年龄段男性体质量指数均大于女性,但到35岁以后,这种差距明显缩小.②体质量偏低和正常两类人群在各年龄段中所占的比例基本上随年龄段的增加呈逐步下降趋势,而超重和肥胖两类人群在各年龄段中所占比例基本上随年龄段的增加呈逐步上升趋势.③女性体质量偏低和体质量正常的比例都远高于男性,而超重和肥胖的比例则明显低于男性,尤其是女性肥胖者的比例比男性低19.4%.④在相关性显著的所有指标中,血压与体质量指数存在较大的正相关性.结论:①烟台市成年人体质量指数均值男性高于女性,男女均随年龄增长基本是逐步上升趋势.②烟台市成年人中有接近一半的人体质量超标.③体质量指数对大部分身体功能和体质指标均有显著性相关;体质量超标对某些相关体质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采取相应措施防止体质量的过度增长,以改善自身的健康状况.
推荐文章
中国八城市成年人体质量认知和体质量控制行为研究
体质量认知
体质量控制
超重
肥胖
成年人体重指数、去脂体重指数、脂肪体重指数与深吸气量的关系
体重指数
深吸气量
去脂体重指数
脂肪体重指数
肺功能
体重过低
超重
肥胖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烟台市成年人体质量指数抽样调查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肥胖症 人体质量指数 成年人
年,卷(期) 2006,(36) 所属期刊栏目 康复预防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9-11
页数 3页 分类号 R723.14
字数 3665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6.36.004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史祝梅 烟台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17 85 5.0 8.0
2 孙闽君 烟台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9 136 5.0 9.0
3 曹在池 烟台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1 1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916)
参考文献  (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6)
二级引证文献  (1)
198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肥胖症
人体质量指数
成年人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