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观察分析脑淋巴引流阻断对脑形态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1/08在泰山医学院脑微循环研究所完成.实验动物选择雄性健康成年Wistar大鼠64只.49只大鼠用于脑淋巴引流对脑形态学的影响实验,随机分成3组;大体观察组14只;光镜观察组21只和电镜观察组14只.每组又分为脑淋巴引流阻断亚组和假手术对照亚组.16只动物用于脑淋巴引流阻断对皮质诱发电位影响的观察,随机分成两组,假手术对照组6只,脑淋巴引流阻断组10只.脑淋巴引流阻断亚组通过摘除颈浅和颈深淋巴结造成脑淋巴引流障碍,假手术对照组不结扎淋巴管和摘除淋巴结,通过大体,光镜及电镜观察不同时间(淋巴引流阻断1,2,3,5,7,10,15 d)脑结构变化以及皮质诱发电位潜伏期的改变.结果:64只大鼠在实验过程中无死亡,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值.①在脑淋巴引流阻断大鼠,大体观察见脑表面苍白、饱满、脑沟变浅窄、脑回变宽平,光镜下组织间隙增宽,液体郁滞,神经元变性、坏死、并有大量吞噬细胞浸润,形成"卫星现象",电镜下神经元肿胀,线粒体等亚细胞结构变化明显.②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脑淋巴引流阻断后第5天至第7天皮质诱发电位潜伏期明显延长[(6.28±0.23),(6.97±0.348)ms,P<0.01];(6.23±0.22),(7.12±0.20)ms;P<0.01].结论:脑淋巴引流阻断对脑形态结构有重要影响,脑淋巴引流的阻断引起脑内感觉冲动传导异常,皮质诱发电位潜伏期明显延长.皮质诱发电位检查简便易行,可作为淋巴引流障碍性脑损伤的一项重要指标.
推荐文章
大鼠面神经诱发电位的实验研究
面神经
诱发电位
大鼠
诱发电位评价缺血性中风后脑功能的实验研究
缺血性中风
诱发电位
脑功能
脊髓损伤后体感诱发电位的改变
脊髓
诱发电位,躯体感觉
脊髓损伤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大鼠脑淋巴引流阻断后脑形态学和皮质诱发电位的改变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脑淋巴引流 脑水肿 形态学 电生理
年,卷(期) 2006,(6) 所属期刊栏目 基础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79-81
页数 3页 分类号 R749.1
字数 4368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6.06.035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夏作理 泰山医学院脑微循环研究所 178 1480 18.0 29.0
2 牛敬忠 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73 427 11.0 16.0
3 杨明峰 泰山医学院脑微循环研究所 113 632 13.0 16.0
4 孙保亮 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89 522 12.0 18.0
5 胡冬梅 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29 195 9.0 12.0
6 赵同 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15 50 5.0 6.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6)
同被引文献  (7)
二级引证文献  (7)
197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6(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9(4)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5)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5(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8(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脑淋巴引流
脑水肿
形态学
电生理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