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背景:听觉诱发电位不仅反映皮质及皮质下脑电活动,且与多种麻醉药具有量效关系,是目前较好的麻醉深度监测指标.目的:分析听觉诱发电位指数指导靶控输注异丙酚维持麻醉的可行性.设计:以手术患者未观察对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麻醉科.对象:选择2003-10/11西南医院麻醉科收治的行单纯腹腔镜胆囊摘除择期手术的患者16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听觉诱发电位指导组两组,8例/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手术时间等基线资料基本相似(P>0.05).方法:两组麻醉诱导方法相同,均采用10g/L异丙酚维持麻醉,将患者的年龄、体质量及设定的效应部位浓度值输入ALARIS P 6003泵,由其控制靶控输注异丙酚.正常对照组仅凭临床经验来调节异丙酚的靶浓度值,听觉诱发电位指导组则通过维持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值于15~30来调节异丙酚的效应部位浓度值.分别于患者入室静卧10 min后(T0),诱导后患者睫毛反应消失时(T1),气管插管即刻(T2),插管后3 min(T3),腹部钻孔时(T4),气腹平稳30min时(T5),术终患者改良镇静清醒评分≥4分时(T6)检测两组患者无创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记录麻醉期间两组血流动力学及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值的变化,以及各种麻醉药的用量. 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患者各种麻醉用药量的比较.②两组各时相点血流动力学值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值的变化.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实验纳入16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患者各种麻醉用药量的比较:听觉诱发电位指导组异丙酚的实际用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247.25±37.11),(337.38±36.72)mg,P<0.05],而两组芬太尼及维库溴铵的用量基本相似(P>0.05).②两组各时相点血流动力学值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值的变化:两组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在各时相点基本相似(P>0.05).与T0期比较,在T1,T2,T3期两组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值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T4,T5期听觉诱发电位指导组的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值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8.50±6.19,21.25±4.06;28.00±5.66,20.75±3.41;P均<0.05).术毕询问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术中知晓情况.结论:听觉诱发电位指数作为麻醉深度监测的一项新指标,能够有效评价异丙酚靶控输注麻醉时患者的麻醉深度,有助于指导麻醉用药、调控麻醉深度、避免术中知晓及减少并发症.
推荐文章
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和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低温体外循环麻醉深度的对照研究
体外循环(CPB)
麻醉深度(DA)
脑电双频指数(BIS)
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
变异系数
变化率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听觉诱发电位指数指导异丙酚靶控麻醉的可行性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诱发电位,听觉/药物作用 二异丙酚 芬太尼 麻醉,静脉内
年,卷(期) 2006,(20) 所属期刊栏目 神经电生理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76-178
页数 3页 分类号 R764
字数 1474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6.20.017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陈杰 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麻醉科 29 91 5.0 9.0
2 陶国才 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麻醉科 1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诱发电位,听觉/药物作用
二异丙酚
芬太尼
麻醉,静脉内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