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背景:骨组织工程材料的研究是组织工程研究中最有成就的领域之一,但人工骨的合成机制研究尚有许多问题不清楚.目的:探讨人工骨合成过程中胶原与磷酸钙的作用机制.设计:单一样本实验.单位:红河学院材料研究室.材料:实验于2003-07/08在红河学院材料研究室完成.胶原(10g/L醋酸溶液);氯化钙、磷酸二氢钠、氢氧化钠、Tris、盐酸等;去离子水.方法:采用液氮冻结-冷冻干燥法,制备胶原-磷酸钙复合物A,B,以及矿化过程中不同时间的状态样品;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胶原-磷酸钙生物矿化动力学曲线,根据曲线规律,确定制备电镜样品时的不同取样时间;根据电镜照片和能谱数据进行机制分析.主要观察指标:胶原-磷酸钙复合物的形貌及其结构随时问的变化规律.结果: ①在搅拌条件下,通过缓慢中和法生成的胶原-磷酸钙复合物A为束状或针状. ②在静态条件下进行生物矿化,形成的胶原-磷酸钙等复合物B在矿化初期为层状结构,与纯胶原的自组装结构相似,碳、氧、磷、钙4种元素的摩尔比依次为:7.26:20:0:2;矿化末期的结构呈致密的条状,有一定的纹理,有很细的沟纹,碳、氧、磷、钙4种元素的摩尔比依次为:11.02:22.5:1.06:2.结论:胶原生物矿化早期,胶原首先与钙离子配位,并按胶原自组装方式形成载钙的层状胶原模板,然后磷酸根在已成形的模板上同钙离子生成磷酸钙;通过控制搅拌条件和作用时间,能够获得到网状结构和针状结构的胶原复合物材料.
推荐文章
磷酸钙与胶原双相多级仿生骨组织工程支架研究
磷酸钙
胶原
骨组织工程支架
仿生结构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自制磷酸钙骨水泥人工骨的生物安全性
CPC人工骨
L-929细胞
肌肉包埋
生物相容性
高性能化磷酸钙骨水泥的研究进展
磷酸钙骨水泥
自固化
骨修复
高性能
复合物
添加剂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人工骨合成中生物矿化条件对胶原-磷酸钙复合物组成及微观结构的影响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胶原 磷酸钙类 骨代用品 显微镜检查,电子
年,卷(期) 2006,(1) 所属期刊栏目 组织工程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72-174
页数 4页 分类号 R312
字数 1076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6.01.026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2)
参考文献  (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26)
二级引证文献  (58)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4(6)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5(1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3)
2016(1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3)
2017(7)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8(1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4)
2019(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胶原
磷酸钙类
骨代用品
显微镜检查,电子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