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观察发酵虫草菌粉对糖尿病肾病模型大鼠的治疗效果.方法:实验于2004-02/05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选用纯系SD大鼠45只,雄性23只,雌性22只.随机将大鼠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发酵虫草菌粉治疗组,每组15只.模型组和发酵虫草菌粉组:于禁食24 h后行四氧嘧啶125 mg/kg的剂量左下腹腔一次性注入制成糖尿病大鼠模型.正常对照组:注入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72 h后,随机血糖≥16.7 mmol/L者为糖尿病模型造模成功.发酵虫草菌粉治疗组:给予发酵虫草菌粉[商品名:百令胶囊,主要成分为发酵虫草菌粉,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91)卫药准字Z-81号,0.2g/粒]0.2g/(kg·d)灌胃,1次/d,共12周.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灌入同等量的生理盐水,1次/d,共12周.②12周后,采用BACKMAN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糖、血脂、肾功能、24 h尿蛋白排泄量.测定双侧肾脏质量,计算肾重/体质量.采用Paisey方法测定组织中蛋白糖基化产物.采用光镜检查,HPIAS-1000型图像分析系统对病理切片进行分析,检测肾小球平均截面积,计算肾小球硬化指数(采用Raij等的半定量方法估计肾小球硬化程度,每张切片均观察20个肾小球,根据肾小球硬化灶占肾小球比例分为0~4分:0分,肾小球无病变;1分,受损范围≤25%;2分,受损范围26%~50%;3分,受损范围51%~75%;4分受损范围≥76%).电镜观察肾小球滤过屏障情况,测定肾小球基底膜平均厚度和平均肾小球截面积,并观察肾小管病变情况.③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大鼠45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模型组大鼠空腹血糖、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水平,肾质量/体质量,24 h尿蛋白排泄量,肾脏组织中蛋白糖基化产物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发酵虫草菌粉治疗组大鼠症状明显较模型组减轻,空腹血糖、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水平,肾质量/体质量,24 h尿蛋白排泄量,肾脏组织中蛋白糖基化产物含量低于模型组(P<0.05~0.01).各组大鼠血尿素氮及血肌酐水平均在正常范围,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②光镜检查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肾小球截面积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P<0.01),系膜区基质增生扩大,发酵虫草菌粉治疗组明显小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大鼠肾小球硬化明显,平均肾小球硬化指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发酵虫草菌粉治疗组明显小于模型组(P<0.01).③电镜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肾小球基底膜显著的不均匀增厚,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并伴有广泛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的髓样变性及胞浆空泡化变性.发酵虫草菌粉治疗组上述病变明显减轻(P<0.05~0.01).结论:发酵虫草菌粉能显著改善糖尿病大鼠肾脏结构,防止系膜区扩大和基底膜增厚,具有显著地抗肾小球纤维化和防止肾小管病变的作用.
推荐文章
发酵虫草菌粉对糖尿病大鼠心肌NLRP3表达的影响
糖尿病并发症
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
白细胞介素1β
糖尿病心肌病
发酵虫草菌粉
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3
发酵虫草菌粉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蛋白及脂代谢的影响
金水宝
糖尿病肾病
尿白蛋白排泄率
尿蛋白/肌酐比值
EPO对早期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
糖尿病肾病
促红细胞生成素
细胞凋亡
Bcl-2/Bax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大鼠
发酵虫草菌粉对DEN致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TGF-β1/Smads通路的影响
发酵虫草菌粉
慢性肝损伤
TGF-β1/Smads通路
肝星状细胞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发酵虫草菌粉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结构的影响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中药疗法 冬虫夏草/治疗应用 胶囊
年,卷(期) 2006,(15) 所属期刊栏目 基础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05-107
页数 3页 分类号 R587.1
字数 5288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6.15.042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翁孝刚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 42 141 7.0 11.0
2 窦敬芳 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内分泌科 17 61 5.0 7.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44)
共引文献  (97)
参考文献  (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4)
同被引文献  (60)
二级引证文献  (66)
198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4(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3(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4(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5(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6(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9(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0(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3(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4)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1)
2009(5)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0(6)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1(6)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2(9)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9)
2013(1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3)
2014(1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1)
2015(7)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6(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7(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8(5)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9(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20(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糖尿病肾病/中药疗法
冬虫夏草/治疗应用
胶囊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