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观察抗Ⅰ型幽门螺杆菌IgY、黄连、太子参体内外抗活性空泡细胞毒素+、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幽门螺杆菌的效果及其联合应用效果,并筛选出最佳剂量组合.方法:实验于2003-09/2004-03在江西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完成.①中药药液制备:称取样品黄连60 g(购自四川省峨眉),加5倍体积的水浸泡30min.称取样品太子参100 g(购自安徽省宣州市),加入5倍体积的水浸泡30 min后,两者皆用文火煎煮1 h,过滤.滤渣各再加5倍体积的水,文火煎煮30 min,过滤,合并2次滤液,加热浓缩至含生药1和1.6 g/mL 2种原液.②体外实验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进行联合应用和各单一成分的体外抑菌实验.联合应用组的剂量设置采用L1837正交设计.体外联合应用实验剂量设定:IgY的1,2,3分别表示5,10,20 g/L;黄连及太子参的1,2,3分别表示20,40,60g/L.③体内实验方法:选用昆明种小鼠100只,6~8周龄.联合应用组的剂量设置采用L1837正交设计.体内联合应用实验剂量设定:IgY的1,2,3分别表示5,10,20 mg;黄连的1,2,3分别表示15,30,60mg;太子参的1,2,3分别表示45,90,180 mg.单一成分组及对照组采用中间剂量.④动物分组:各单一成分分组和联合应用组.除健康对照组外,所有小鼠经灌胃幽门螺杆菌液0.5 mL/只(浓度1×1012 CFU/L),每间隔12 h重复1次,共3次.建立昆明系小鼠胃黏膜幽门螺杆菌感染模型.取30只小鼠按随机区组法分为5组并编号(1~6号):IgY组、太子参组、黄连组、枸橼酸铋钾组、生理盐水组.在造模后4周给药,前4组分别灌胃10,90,30,0.9 mg相应药液0.5 mL/只.生理盐水组和健康对照组(未造模,n=6):灌胃0.5 mL蒸馏水和无菌生理盐水.1次/d,重复5 d.体内实验联合应用组(n=36)按L1837正交设计表进行实验,重复1次.并观察小鼠胃黏膜的病理变化.⑤体外实验评分标准:共分为菌苔、尿素酶、H2O2试验、涂片4项,每项5分.分数越高,感染越严重.体外单一成分各组用综合评分确定最低抑菌浓度.⑥体内实验评分标准:共包括Warthin-Starry染色、苏木精-伊红染色、尿素酶试验三大项,每项15分,共45分.分数高,感染越严重.⑦体内单一成分各组方差分析SNK法及联合应用组的体外体内实验均用正交设计的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处理.结果:①昆明系小鼠胃黏膜幽门螺杆菌感染模型:实验小鼠在感染4和8周后,胃黏膜涂片镜检、尿素酶试验及组织病理学Warthin-Starry染色检查均阳性,幽门螺杆菌感染率100%.②体外抑菌实验结果:联合应用组实验结果:黄连、太子参是综合评分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各成分之间无交互作用(P>0.05),其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40和60 g/L.各单一成分组实验结果:黄连、太子参均有明显抑菌效果,其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50和80g/L.③体内实验结果:联合应用组实验结果:黄连、IgY对综合评分起主要作用(P<0.05),太子参与黄连,太子参与IgY之间均有协同作用(P<0.05).联合应用组中17号小鼠已经完全康复(综合评分为0),即3种成分均在中间用量时(IgY 10 mg,黄连30 mg,太子参90mg),疗效最好.单一成分组实验结果:IgY、黄连、太子参、实验阳性对照对综合评分均有影响(P<0.05).IgY对幽门螺杆菌及炎症转归均有影响(P<0.05).结论:①当IgY 10 mg、黄连30 mg、太子参90 mg联合应用时,黏膜损伤和炎症反应消失,幽门螺杆菌被根除.②IgY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免疫治疗剂.③黄连用量为5或10 mg/只小鼠时,在体外和体内都能抑制幽门螺杆菌.
推荐文章
幽门螺杆菌细胞毒素相关蛋白对儿童胃粘膜炎症的影响
幽门螺杆菌
细胞毒素相关蛋白
抗体
慢性胃炎
滴金法检测幽门螺杆菌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抗体试剂盒的研制及应用
幽门螺杆菌
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
胶体金
渗滤法
抗体
幽门螺旋杆菌细胞毒素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
螺杆菌,幽门
螺杆菌,感染
脑梗死
抗幽门螺杆菌药物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
药物
活性化合物
进展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抗Ⅰ型幽门螺杆菌IgY和黄连及太子参联合抗活性空泡细胞毒素A+和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幽门螺杆菌的实验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螺杆菌 幽门 黄连 太子参 免疫球蛋白类 正交试验
年,卷(期) 2006,(19) 所属期刊栏目 基础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78-82
页数 5页 分类号 R74
字数 8627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6.19.030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傅颖媛 南昌大学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 73 421 12.0 16.0
2 李娟 南昌大学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 46 145 6.0 10.0
3 黎健 南昌大学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 1 3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7)
共引文献  (616)
参考文献  (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23)
199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6(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6)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1(6)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2(8)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8)
2013(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4(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8(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螺杆菌
幽门
黄连
太子参
免疫球蛋白类
正交试验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