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建立上颌中切牙的三维模型,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观察剩余牙本质内最大应力峰值与桩核冠修复体材料弹性模量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4-03/2005-09在暨南大学力学与土木工程系完成.①常规桩核冠修复一颗离体上颌中切牙.②应用螺旋CT断层扫描技术和大型工程软件UG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③在生理载荷下,观察分析不同桩、核、冠所用材料的弹性模量与剩余牙本质内应力的关系.结果:建立了上颌中切牙桩核冠修复体的三维有限元模型.①不伴牙槽骨吸收时,牙冠所用材料为烤瓷,在桩材料不变的前提下,牙核所用材料的弹性模量越高,则牙根内部的最大主应力峰值越低,在核的材料不变的前提下,使用弹性模量较高的材料制成的牙桩,能够起到降低剩余牙根内部最大主应力峰值的作用;牙冠材料为镍铬合金,在桩的材料不变的前提下,牙核所用材料的弹性模量越高,则牙根内部的最大主应力峰值越低,在核的材料不变的前提下,使用弹性模量较高的材料制成的牙桩,能够起到降低剩余牙根内部最大主应力峰值的作用.②存在牙槽骨吸收时,无论冠和核采用什么样的材料的组合,牙桩弹性模量和剩余牙根内部最大主应力峰值的关系曲线都基本重合,牙根内部应力峰值大于不伴牙槽骨吸收的情况.结论:伴牙槽骨吸收时,牙桩的材料成为影响剩余牙根内部最大主应力峰值的决定性因素,桩材料的力学性能对剩余牙体的影响更为显著.
推荐文章
不同材料桩核修复后的牙本质应力分析
材料
桩核修复
牙本质
应力分析
牙槽骨高度对上颌前磨牙桩核冠修复后应力分布的影响
牙应力分析
桩核技术
牙槽突
双尖牙
有限元分析
桩核连冠与桩核冠修复中牙本质的应力分析
桩核连冠
桩核冠
有限元方法
牙本质肩领
应力分析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桩核冠修复体中材料弹性模量与剩余牙本质内应力的关系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 牙冠 桩核技术 应力,物理
年,卷(期) 2006,(21) 所属期刊栏目 康复工程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09-111
页数 3页 分类号 R78
字数 4023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6.21.042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张卫 暨南大学力学与土木工程系 35 425 11.0 19.0
2 韩冰 暨南大学力学与土木工程系 9 55 5.0 7.0
3 杜发亮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 4 27 4.0 4.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3)
共引文献  (16)
参考文献  (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6)
同被引文献  (8)
二级引证文献  (3)
190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3(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5(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4)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7(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8(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
牙冠
桩核技术
应力,物理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