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为研究铜互连系统中各因素对残余应力及应力迁移失效的影响,建立了三维有限元模型,用ANSYs软件分析计算了Cu互连系统中的残余应力分布情况,并对比分析了不同结构、位置及层间介质材料的互连系统中的残余应力及应力梯度.残余应力在金属线中通孔正下方M2互连顶端最小,在通孔内部达到极大值,应力梯度在Cu M2互连顶端通孔拐角底部位置达到极大值.双通孔结构相对单通孔结构应力分布更为均匀,应力梯度更小.结果表明,空洞最易形成位置由应力和应力梯度的大小共同决定,应力极大值随通孔直径和层间介质介电常数的减小而下降,随线宽和重叠区面积的减小而上升.应力梯度随通孔直径、层间介质介电常数和重叠区面积的减小而下降,随线宽减小而上升.
推荐文章
微动接触应力的有限元分析
微动接触
摩擦因数
有限元法
弹塑性随机有限元分析的初应力法
弹塑性
随机有限元
初应力
管片拼装机传动齿轮应力的有限元分析
SOSMOS/Works
齿轮应力
有限元
焊接残余应力有限元分析技术研究
控制棒驱动机构耐压壳
残余应力
焊接
生死单元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Cu互连应力迁移失效有限元分析
来源期刊 微细加工技术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Cu互连 应力迁移 残余应力 有限元分析
年,卷(期) 2007,(6) 所属期刊栏目 微机械加工技术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2-56
页数 5页 分类号 TN405.97
字数 2760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吴振宇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学院 24 170 9.0 12.0
2 汪家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学院 31 267 11.0 15.0
3 杨银堂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学院 420 2932 23.0 32.0
4 刘静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学院 45 707 16.0 26.0
5 刘彬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学院 4 24 1.0 4.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7)
共引文献  (34)
参考文献  (1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6)
  • 参考文献(6)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Cu互连
应力迁移
残余应力
有限元分析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微细加工技术
双月刊
1003-8213
43-1140/TN
大16开
湖南省长沙市
198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672
总下载数(次)
2
总被引数(次)
494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