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研究髋臼后壁骨折及其经内固定后的髋臼接触特征的变化.方法 运用压敏片技术分别测量正常髋臼,髋臼后壁骨折及经用重建钢板(RP)和重建钢板+分叉钢板(RP+SP)两种方法内固定后髋臼的接触面积和接触应力.结果 髋臼后壁骨折后接触面积较正常髋臼下降34%,经RP固定后接触面积恢复至正常的80%,RP+SP固定后恢复至正常的92%.髋臼后壁骨折后接触压力和接触应力明显增加,两种内固定方法固定后接触压力和接触应力随之减小.结论 髋臼后壁骨折引起髋臼接触面积下降、应力集中,两种内固定方式均能有效恢复髋臼的接触面积,降低接触应力,其中RP+SP固定的效果更为明显.
推荐文章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
髋臼骨折
切开复位
内固定
骨盆重建钢板
螺钉
髋臼骨折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髋臼骨折
切开复位
内固定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髋臼后壁骨折内固定的髋臼接触特征
来源期刊 医用生物力学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髋臼骨折 内固定 生物力学特征
年,卷(期) 2007,(3) 所属期刊栏目 应用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06-309
页数 4页 分类号 R318.01
字数 2636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董启榕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 331 2576 24.0 31.0
2 郑祖根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 148 1426 21.0 29.0
3 王以进 上海大学生物力学研究所 221 2210 23.0 33.0
4 严军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 34 194 7.0 1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6)
同被引文献  (19)
二级引证文献  (25)
199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3(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4(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5(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6(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0)
2017(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髋臼骨折
内固定
生物力学特征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医用生物力学
双月刊
1004-7220
31-1624/R
大16开
上海制造局路639号
4-633
198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135
总下载数(次)
2
总被引数(次)
1185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