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在露头、钻井、地震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对柴达木盆地北缘红山地区下白垩统进行了层序划分,识别出了2个中期层序(MSC1、MSC2),在层序划分的基础上进行详细的沉积相分析认为,在红山构造带,MSC1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MSC2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坝;在红山凹陷,2个中期层序均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相.在2个中期层序中,上升半旋回底部和下降半旋回项部为有利储集岩发育部位,最大湖泛期密集段泥岩可作为本区的盖层.同时指出油砂沟-红山参2井-东沟、科木尔、红山参1井以南一带为有利油气储集区带,为下一步的深入勘探提供了建议.
推荐文章
柴达木盆地北缘结绿素-红山地区古新统至中新统沉积相
柴达木盆地
古新统至中新统
沉积相
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
定量
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沉积相
柴达木盆地
侏罗系
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
沉积相
定量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第三系碎屑岩储层沉积相特征
柴达木盆地
第三系
滨一浅湖滩坝亚相
湖泊自三角洲相
柴达木盆地始新统沟鞭藻及其油源意义
沟鞭藻
烃源岩
下干柴沟组
始新统
柴达木盆地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柴达木盆地北缘红山地区下白垩统碎屑岩沉积相特征
来源期刊 特种油气藏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下白垩统 沉积相特征 辫状河三角洲 碎屑岩 红山地区
年,卷(期) 2007,(3) 所属期刊栏目 地质勘探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0-23
页数 4页 分类号 TE121.3
字数 3980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07.03.005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牟中海 60 982 16.0 30.0
2 武天祥 2 2 1.0 1.0
3 薛建勤 1 0 0.0 0.0
4 吴海欧 1 0 0.0 0.0
5 周星合 1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8)
共引文献  (90)
参考文献  (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5(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下白垩统
沉积相特征
辫状河三角洲
碎屑岩
红山地区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特种油气藏
双月刊
1006-6535
21-1357/TE
大16开
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8-173
1994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772
总下载数(次)
2
总被引数(次)
41222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