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比较综合医院神经科和精神专科医院门诊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就诊特点.方法:分别选择首次就诊于世纪坛医院神经科门诊的47例(综合医院组)和北大精神卫生研究所门诊的65例抑郁障碍患者(专科医院组),采用自编调查表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调查.自编凋查表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居住地、病程、首发年龄、个性特征、月收入、就医途径(首诊医院)、前3位主诉、对疾病认识、医疗费用(从患者发病开始计起至调查日止,让患者及家属尽量回忆充分).汉密顿抑郁量表包含17项,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0无,1轻度,2中度,3重度,4很重.结果:112例患者均完成量表测试和调查,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87%的综合医院组的抑郁障碍患者第一主诉为躯体不适;57%专科医院组的抑郁障碍患者第一主诉为情绪低落.②94%的综合医院组患者首诊选择综合医院;42%的专科医院组患者首诊选择综合医院.③综合医院组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低于专科医院组,属于中度抑郁;而专科医院组基本为重度抑郁.综合医院组患者汉密顿抑郁量表总评分及迟滞和认知障碍的因子分显著低于专科医院组患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④83%的综合医院组患者认为自己所患不是精神疾病;39%的专科患者认为自己所患为精神疾病.⑤两组在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既往史等方面也有显著差异.结论:综合医院抑郁障碍患者较专科医院患者年龄偏大、多伴有躯体疾病,抑郁程度相对较轻,对情绪问题的自知力差.
推荐文章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神经科和精神科门诊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和就诊特点
来源期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抑郁障碍 就诊机构 主诉
年,卷(期) 2007,(30) 所属期刊栏目 心理康复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965-5967
页数 3页 分类号 R749.3
字数 3820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7.30.04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唐登华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心理治疗科 20 236 7.0 15.0
2 马红梅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心理治疗科 1 5 1.0 1.0
3 王效敏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心理治疗科 1 5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26)
参考文献  (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5)
同被引文献  (25)
二级引证文献  (23)
198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3(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4(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5(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6(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7(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8(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9(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20(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抑郁障碍
就诊机构
主诉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5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5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5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