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黄河三角洲刺穿体分布在废弃三角洲叶瓣水下斜坡的下部,成因与密西西比三角洲有很大差别,其形成与软弱层变形(内因)和海洋侵蚀(外因)密切相关.高分辨率黄河三角洲典型的地震地层和解释地层剖面、浅地层剖面和钻孔资料联合解释表明,海底刺穿的发源层来自于河口沙坝下部的前三角洲相软弱层变形.三角洲特有的地层结构造成软弱层上覆的物质压力分布不均,普遍存在一个沿三角洲斜坡下部分布的低压异常带,三角洲堆积过程中,软弱层在低压异常带中的变形已经存在,形成前三角洲上部的凸出地形.黄河口摆动后,海底快速冲刷,在最大冲刷中心也是最大压力释放中心刺穿体形成,随着海洋侵蚀速率减缓,刺穿作用将逐渐减弱,最终将被冲刷消亡.软弱层变形及刺穿对海洋工程设施危害极大.类似这种三角洲特有的地层压力结构在平原海岸地区广泛存在,深入研究软弱层变形机理,对近海工程意义重大.
推荐文章
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战略论
黄河三角洲
生态经济
黄河三角洲顶点城市定位与选择研究
增长极
双核空间结构模式
顶点城市
因子分析法
植树造林在黄河三角洲生态与环境建设中的作用
林业
黄河三角洲
生态环境
对策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黄河三角洲软弱层变形和刺穿作用
来源期刊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海底刺穿 软弱层 低压异常带 海洋工程灾害 黄河三角洲
年,卷(期) 2008,(5) 所属期刊栏目 沉积与环境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9-36
页数 8页 分类号 P736.21
字数 5340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李广雪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13 169 6.0 13.0
3 刘勇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49 519 11.0 22.0
7 史经昊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11 131 6.0 11.0
10 李君 1 10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5)
共引文献  (26)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0)
同被引文献  (21)
二级引证文献  (13)
197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7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0(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6(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7(6)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8(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9(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20(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海底刺穿
软弱层
低压异常带
海洋工程灾害
黄河三角洲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双月刊
0256-1492
37-1117/P
大16开
青岛市福州南路62号
24-52
198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649
总下载数(次)
5
总被引数(次)
2934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