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微囊藻毒素是由淡水微囊藻产生的次生代谢物,结构为环状七肽,分子量约1000Da,对生物机体具有多种毒理作用,是一类较强的肿瘤促进剂,目前没有比较简单便宜的藻毒素检测方法,本文探索建立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进行藻毒素检测的方法.前期实验已用噬菌体表面展示肽库技术从随机12和7肽库中筛选获得若干与藻毒素有相互作用的多肽.本文分别挑选其中亲和力较高的3个多肽,构建到酵母双杂交系统中,将不同的肽段分别融合在含有Active Domain和Binding Domain的表达载体中,共转化酵母菌株AH109,然后测定β-半乳糖苷酶活性来反映下游报告基因半乳糖苷酶的表达情况,从而通过反映培养基里面是否含有藻毒素,进而利用此方法来比较方便地检测藻毒素.
推荐文章
微囊藻毒素降解的高级氧化技术
微囊藻毒素
高级氧化技术
富营养化
微囊藻毒素对鱼类的毒性效应
微囊藻毒素
鱼类
毒性效应
微囊藻毒素研究进展
微囊藻毒素
产生
物化性质
毒性
分析
转化
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GbVWR互作蛋白
黄萎病
海岛棉
酵母双杂交
互作蛋白
筛选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基于酵母双杂交的微囊藻毒素检测系统初探
来源期刊 水生生物学报 学科 生物学
关键词 微囊藻毒素 酵母双杂交 ONPG(邻硝基苯-β-D-半乳吡喃糖苷) β-Gal(β-半乳糖苷酶)
年,卷(期) 2008,(2)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01-206
页数 6页 分类号 Q5-33
字数 4465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000-3207.2008.02.010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沈萍萍 南京大学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22 289 10.0 17.0
2 华子春 南京大学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125 473 11.0 17.0
3 潘晓 南京大学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1 2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162)
参考文献  (1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微囊藻毒素
酵母双杂交
ONPG(邻硝基苯-β-D-半乳吡喃糖苷)
β-Gal(β-半乳糖苷酶)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水生生物学报
双月刊
1000-3207
42-1230/Q
大16开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珞珈山水生所 (武昌东湖南路7号)
82-329
195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348
总下载数(次)
8
相关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英文译名: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官方网址:http://www.nsfc.gov.cn/
项目类型: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
学科类型:数理科学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