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带钢表面粗糙度是由轧机成品道次工作辊表面显微几何结构的压印形成的,为了解在一个轧制周期内钢板表面随轧制长度的变化规律以及轧辊辊面、不同厚度、钢种等对粗糙度的影响,选用HOMMEL TESTER T1000粗糙度仪,对SPHC、SDC01和SDC05钢种现场测量了带钢表面粗糙度的变化.结果表明,粗糙度随轧制长度的增加,中间有两个低谷;初始辊面的粗糙度中心部分较好,遗传到带钢的宽度方向上;粗糙度随带钢厚度的增加而增加;硬度越高的钢种粗糙度越好.根据试验结果,把一个轧制周期内的粗糙度分成不同等级,制定了轧制计划,应用表明,带钢的粗糙度在0.6~1.4μm,比原来降低了0.1~0.6μm.
推荐文章
内啮合强力珩齿工件表面粗糙度预测及其变化规律分析
内啮合珩齿
珩磨原理
运动方程
数学模型
粗糙度预测
喷丸工艺参数与齿轮表面粗糙度关联规律数值计算研究
喷丸强化
齿轮
表面粗糙度
数值方法
纺纱胶辊表面粗糙度初探
纺纱胶辊
表面粗糙度
合理
成纱质量
表面粗糙度对25Cr3MoA钢氮化层深度和组织的影响
表面粗糙度
氮化深度
显微组织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热轧薄板钢轧制周期内表面粗糙度变化规律的研究
来源期刊 山东冶金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带钢 表面粗糙度 表面质量 轧辊
年,卷(期) 2008,(5) 所属期刊栏目 试验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2-45
页数 4页 分类号 TG335.5
字数 3498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4-4620.2008.05.018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孙蓟泉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工程研究院 50 373 10.0 17.0
2 王岩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工程研究院 17 99 6.0 9.0
3 郭衍振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工程研究院 2 12 2.0 2.0
4 胡志远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工程研究院 2 13 2.0 2.0
5 张广建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工程研究院 1 8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41)
参考文献  (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8)
同被引文献  (17)
二级引证文献  (4)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20(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带钢
表面粗糙度
表面质量
轧辊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山东冶金
双月刊
1004-4620
37-1203/TF
大16开
山东省济南市解放东路66号
197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831
总下载数(次)
12
总被引数(次)
877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