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物性分析和扫描电镜观察等技术手段,研究了红岗北地区采头组岩性油藏储层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孔隙结构、储层物性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红岗北地区泉头组岩性油藏储层的岩性主要以长石岩屑砂岩为主,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较低.目的层段成岩作用强烈,先后经历了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解作用,属于成岩作用晚成岩B段.储集空间类型以粒间孔和次生溶孔最为发育,储层的物性主要受成岩作用和沉积微相双重因素控制,孔隙度和渗透率较低.储层在垂向上压实扣胶结作用使储层物性明显变差,而溶蚀作用产生次生孔隙使储层物性得到改善,平面上储层物性受沉积相带控制.综合分析认为沉积作用控制储层的平面分布,分流河道微相争废弃河道微相是油气聚集的有利相带,是开发的主要区带.
推荐文章
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沉积相与储层特征
四川盆地
东北
晚三叠世
沉积岩相
孔隙结构
储集层特征
油气藏形成
川东地区黄龙组碳酸盐岩储层测井响应特征及储层发育主控因素
四川盆地
东部
晚石炭世
储集层特征
测井响应
模式
成岩作用
沉积相
岩溶作用
川东北地区白云岩储层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研究
四川盆地
东北
晚二叠世
早三叠世
白云岩
储集层
成岩作用
地球化学特征
碳酸盐岩油藏储层渗流特征实验研究
碳酸盐岩
驱替实验
渗吸作用
采收率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吉林红岗北地区泉头组岩性油藏储层特征
来源期刊 石油地质与工程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成岩作用 沉积微相 次生孔隙 储层特征 红岗北地区
年,卷(期) 2008,(2) 所属期刊栏目 地质勘探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4-17
页数 4页 分类号 TE112.23
字数 3588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3-8217.2008.02.005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马世忠 大庆石油学院地球科学学院 26 535 12.0 23.0
2 文慧俭 大庆石油学院地球科学学院 11 222 7.0 11.0
3 刘忠宝 大庆石油学院地球科学学院 1 4 1.0 1.0
4 刘广林 大庆石油学院地球科学学院 1 4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2)
共引文献  (274)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4)
同被引文献  (19)
二级引证文献  (7)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9(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2(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3(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4(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9(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成岩作用
沉积微相
次生孔隙
储层特征
红岗北地区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石油地质与工程
双月刊
1673-8217
41-1388/TE
16开
河南省南阳市油田中山路
36-117
1988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575
总下载数(次)
9
总被引数(次)
19922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