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南极大陆足世界上最古老的大陆之一,是冈瓦纳大陆的重要组成.第一次南极科学考察以来,中国地质科学院一直参加南极研究.目前为止,已有33人次参加了14次南极考察,其中2人进入南极内陆格罗夫山考察.经过几代科学家2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传统观点认为,东南极大陆是由太古宙陆核与围绕陆核的元古宙活动带组成,东冈瓦纳大陆在晚元古代格林威尔事件后完成统一大陆的构建.上世纪90年代初,在原属于环东南极格林维尔活动带的不同部位识别出-系列晚新元占-早古生代的泛非期(约500 Ma)构造热事件,对传统的东南极大陆模式提出了挑战.其中,普里兹湾地区泛非构造热事件在最近几年的研究中被中国科学家证明向南延伸到南极内陆的格罗夫山一带,在东南极大陆内部形成了一条泛非期构造带.然而,普里兹带的构造属性一直受到研究者的争论.人们关注的焦点是这条泛非期普里兹构造带到底是一条陆内变形带?还是板块碰撞带?因为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东南极大陆的结构与形成时代,更关系到东冈瓦纳大陆形成演化过程的重建.2007年,"南极普里兹带1:50万地质图编制"与"南极埃默里冰架-格罗夫山综合地质调查与研究"课题组对普里兹带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①完成了我国在南极的第一张中比例尺地质图,为普里兹构造带的研究、为探讨冈瓦纳大陆的重建,奠定了新的基础;②格罗夫山地区首次发现高压麻粒岩,根据石榴子石的化学环带和单斜辉石原始成分的恢复获得峰期变质条件为12.9~15.8 kb、810~910℃,减压退变质条件为7.6~10.3 kb、700~760℃,具有顺时针演化的P-T轨迹.SHRIMP锆石U-Pb定年揭示高压变质作用发牛的时代为545~542 Ma.这项成果首次为确认普里兹构造带为碰撞造山带提供了直接的岩石学证据;③普哩兹构造带麻粒岩地体变质作用、花岗岩浆侵位构成的热事件经历了ITD+IBC发展轨迹,也是大陆碰撞带的指示标志;④基本上确定了普里兹构造带构造格架与变形序列及演化过程;⑤发现格罗夫山地区大型低角度韧性剪切变形带,变形时代为.530~480 Ma;⑥格罗夫山地区NENNE向延伸的沟谷-纵岭地貌特征是由于晚中生代到新生代区域上蓝伯特裂谷发育过程中形成的.
推荐文章
东南极泛非普里兹带:碰撞造山带还是板内造山带
东南极
普里兹带
泛非期
大陆碰撞
东南极格罗夫山:普里兹造山带中一个典型的泛非期变质地体
新元古代基底
泛非期单相变质-构造旋回
同造山-后造山岩浆作用
碰撞造山带
格罗夫山
东南极
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麻粒岩构造侵位过程中变质变形演化
变质变形
麻粒岩
构造侵位
造山带
喜马拉雅
东疆哈尔里克造山带中红柱石的变形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哈尔里克造山带
红柱石
显微变形构造
变形机制
构造演化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南极普里兹造山带性质及构造变形过程
来源期刊 地球学报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东南极大陆 普里兹构造带 泛非期构造热事件 格罗夫山
年,卷(期) 2008,(3) 所属期刊栏目 中国地质科学院2007年度十大科技进展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43-354
页数 分类号 P542.2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006-3021.2008.03.008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赵越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96 2291 21.0 46.0
2 胡健民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71 2584 25.0 49.0
3 刘晓春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78 1035 18.0 29.0
4 任留东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63 862 15.0 27.0
5 徐刚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27 786 13.0 27.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03)
共引文献  (29)
参考文献  (2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0)
同被引文献  (51)
二级引证文献  (52)
196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7(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9(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1(15)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2)
1992(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3(9)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5(15)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2)
1996(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7(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8(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0(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1(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2(10)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3(8)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6(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2(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3(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4(8)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5(7)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6(8)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7(8)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8(23)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18)
2019(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20(7)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6)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东南极大陆
普里兹构造带
泛非期构造热事件
格罗夫山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地球学报
双月刊
1006-3021
11-3474/P
大16开
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82-53
197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513
总下载数(次)
4
总被引数(次)
3934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