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距中国中山站以南约400 km的格罗夫山是普里兹造山带向南极内陆的延伸部分,其基底地体由约在920-910 Ma期间侵入的镁铁质-长英质火成岩和少量中元古代的沉积岩构成,这些岩石仅在泛非期(约570-500 Ma)经历了单相变质—构造旋回,因此是一个典型的泛非期变质地体.泛非期高峰变质作用并不像前人所认为的那样仅为中低压麻粒岩相,而是高达770-840℃、1.18-1.40 GPa,并在随后经历了近等温减压(约0.6 GPa)的P-T演化过程.大规模的A型紫苏花岗岩和花岗岩在同造山-后造山阶段侵位,并造成了麻粒岩地体近等压降温的P-T轨迹.这些花岗质岩石是由长期富集地幔的底侵物质(碱性玄武质岩石)经部分溶融而形成的.结合相邻地质体的研究资料,我们认为普里兹造山带可能发育在太古宙一格林维尔期基底地体之上,这些基底地体可能与新元古代盖层卷入到了统一的泛非期造山作用过程.在泛非期造山作用过程中,地壳曾被增厚约达40-50 km,而后又经历了厚约20 km的地壳伸展垮塌和剥蚀.所以,普里兹造山带应代表东冈瓦纳陆块内部由板块缝合作用所形成的一条泛非期碰撞造山带.
推荐文章
东南极泛非普里兹带:碰撞造山带还是板内造山带
东南极
普里兹带
泛非期
大陆碰撞
南极普里兹造山带性质及构造变形过程
东南极大陆
普里兹构造带
泛非期构造热事件
格罗夫山
东南极新元古代晚期-早古生代(泛非期)花岗岩类研究综述
东南极
泛非期
造山带
岩浆活动
花岗岩类
东南极格罗夫山泛非期麻粒岩相变质作用
出溶结构
麻粒岩相
泛非期
格罗夫山
东南极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东南极格罗夫山:普里兹造山带中一个典型的泛非期变质地体
来源期刊 极地研究 学科
关键词 新元古代基底 泛非期单相变质-构造旋回 同造山-后造山岩浆作用 碰撞造山带 格罗夫山 东南极
年,卷(期) 2013,(1)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综述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7-24
页数 18页 分类号
字数 16113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724/SP.J.1084.2013.00007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赵越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96 2291 21.0 46.0
2 刘小汉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57 574 13.0 20.0
3 胡健民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71 2584 25.0 49.0
4 刘晓春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78 1035 18.0 29.0
5 曲玮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16 134 6.0 1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56)
共引文献  (42)
参考文献  (4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3)
同被引文献  (32)
二级引证文献  (12)
196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9(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4(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8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7(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198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9(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1(1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6)
1992(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3(11)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9)
1994(10)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5(20)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8)
1996(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7(9)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8(11)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9)
199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0(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2(17)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03(12)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4(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5(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6(5)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7(9)
  • 参考文献(6)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8(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6(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7(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8(8)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9(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20(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新元古代基底
泛非期单相变质-构造旋回
同造山-后造山岩浆作用
碰撞造山带
格罗夫山
东南极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极地研究
季刊
1007-7073
31-1744/P
16开
上海浦东金桥路451号
1988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046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8232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