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四川盆地及其周缘地区在喜马拉雅期发生了强烈的隆升运动.除川西坳陷外四川盆地内部自晚白垩世后一直处于隆升阶段,但各地区有差异,主要的隆升期是新近纪(隆升速率超过100m/Ma,隆升幅度超过4200m),隆升的阶段性明显,可分成3个阶段:第1阶段(晚白垩世-古近纪),为差异隆升阶段,大部分地区处于隆升状态,但隆升的速率有差异;第2阶段为整体隆升阶段,全盆地都处于隆升状态,整体隆升幅度大,速率一般大于40m/Ma,隆升幅度超过1000m;第3阶段为快速隆升阶段,全盆地的隆升速率除川西坳陷外均大于100m/Ma,隆升幅度超过1500m.四川盆地周缘造山带自晚燕山期以来均是隆升状态,亦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120~65Ma),隆升速率15~93m/Ma,隆升幅度一般在1000m左右;第2阶段(65~25Ma),隆升较慢,速率一般在5~47m/Ma,隆升幅度为250~1800m;第3阶段(25Ma至今),隆升速率高,为60~300m/Ma,隆升幅度从1300m到大于3000m.喜马拉雅期隆升作用一方面控制了现今构造的形成,另一方面引起能量场调整(压力和温度效应),促使地层势能的转换和油气的再运聚,对于油气最终运聚成藏起了重要的作用.四川盆地无论中下组合碳酸盐岩气藏还是上组合碎屑岩气藏的形成都与喜马拉雅期隆升作用息息相关,大型天然气藏具有晚期定型、快速成藏、大量集中聚集的特征,即速度快、规模大、分布集中的天然气爆发式成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