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本文基于地震活动是现代地质构造运动之产物, 以及对我国及邻区现代构造条件的认识, 指出了构造类比中值得关注的7个问题, 提出了发震构造识别方法的新建议, 其主要结果如下: (1) 发震构造宜定义为, "在现代构造条件下, 曾发生或可能发生地震的地质构造". (2) 我国及邻区的现代地质构造同第四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是一脉相承, 密不可分的. 其中, ①现代构造应力场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而且从中更新世以来是基本稳定的; ②组成我国大陆不同新构造类型的活动地块(构造单元)之间, 存在包括地壳和上地幔横向非均匀性的构造格架差异; ③大陆内部各活动地块之间, 也存在不同的现代构造形变特征; ④宜将中更新世的构造形迹作为与地震活动有关的现代构造形迹看待. (3) 在进行构造类比时值得关注的问题有: ①宜按活动断裂当前所处的发育阶段来评价其潜在地震; ②断裂活动时代并非识别发震构造的充分条件, 只有符合现代构造条件的粘~滑断裂, 才应识别为大地震的发震构造; ③只有同现代构造应力场相适应的先存构造, 才可能孕育和发生地震; ④对于某些单一断层参数与震级关系的统计结果, 未考虑各地震构造区之间现代构造条件和断裂发育阶段的差异, 则难以用于构造类比; ⑤凡有新生代玄武岩(β6)出露的地段, 有可能只发生6.5级以下的地震; ⑥地震同地表断裂形迹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尤其仅有断层物质特性分析或测年结果可用时, 宜慎重对待为妥; ⑦构造类比方法仅适用于识别与先存构造继承性活动有关的发震构造, 对于活动地块内部新生或隐伏的发震构造仍无能为力. (4) 对于发震构造识别方法的建议是: ①以新构造单元为基础划分地震构造区; ②按历史重演原则识别曾发生过地震的构造, 即凡有较可靠中强以上地震震中、有小地震成丛或呈带分布、或有可信古地震遗迹的地段, 均宜识别出符合现代构造条件的发震构造; ③根据地震构造区内曾发生过不同震级档地震的构造标志, 再按类比原则推断可能的发震构造; ④综合评定地震构造区的极限地震, 并以此作为区内发震构造最大潜在地震的阀限.
推荐文章
2001年施甸地震地质背景与发震构造分析
发震构造
发震机制
地震地质
施甸地震
永胜6.0级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及发震构造
构造背景
发震断裂
程海断裂
左旋走滑
永胜6级地震
2007年宁洱6.4级地震发震构造分析
宁洱地震
构造背景
发震构造
滇西南
珊溪水库ML4.6震群精确定位与发震构造研究
发震构造
珊溪水库
地震定位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关于识别发震构造的思考与建议
来源期刊 国际地震动态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发震构造 识别方法 思考 建议
年,卷(期) 2008,(3) 所属期刊栏目 综述与评述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17
页数 17页 分类号 P315.5
字数 16334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0253-4975.2008.03.00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俞言祥 88 1509 18.0 37.0
2 陈文彬 17 303 7.0 17.0
3 潘华 47 451 12.0 19.0
4 李金臣 21 140 7.0 11.0
5 鄢家全 27 138 6.0 10.0
6 郝玉芹 22 85 5.0 8.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00)
共引文献  (1134)
参考文献  (2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4)
同被引文献  (25)
二级引证文献  (1)
195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6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4(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9(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0(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1(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3(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84(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7(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9(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1(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2(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93(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4)
1994(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95(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6(1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3)
1997(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5)
1998(1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2)
1999(1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6)
2000(1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7)
2001(1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02(1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3(13)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4(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4)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发震构造
识别方法
思考
建议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国际地震动态
月刊
0253-4975
11-2362/P
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5号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521
总下载数(次)
2
总被引数(次)
8791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