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索听神经瘤切除术中保留术前残余听力的可能性,以及评价术中动态听力监测和耳内镜技术对听力保护的效果.方法 2003年至2007年7月共收治听神经瘤手术患者138例,对术前有残余听力18例(18耳)施行术中连续听力监测.男6例,女12例;左12耳,右6耳;年龄14~64岁;15例为单发的听神经鞘瘤,3例为神经纤维瘤病Ⅱ型.MRI测得肿瘤最大直径在12~33 min,中位数19.5 min.均采用经乙状窦后入路,10耳辅以耳内镜下手术.18例均行听性脑干反应(ABR)及耳蜗电图术中连续听力监测;术中常规监测面神经功能.术后随访时间为6个月~2.5年,以最后一次听力结果为准.术前及术后听力评价标准采用1995年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分级法.结果 手术全切16例,大部分切除2例(均为神经纤维瘤病Ⅱ型).无死亡病例,术后均恢复顺利,无脑脊液漏,无皮下血肿等术后并发症.18例术前均无面神经麻痹,术中面神经均得以保存,解剖结构连续完整.术后7 d面神经功能Ⅰ~Ⅱ级占50.0%(9/18);术后6个月面神经功能Ⅰ~Ⅱ级占88.9%(16/18).18耳中11耳术后听力得以保存(61.1%),术后听力A级4耳,B级4耳,C级2耳,D级1耳.术前肿瘤>20 min者共5耳仅2耳保存听力,<20 mm者共13耳术后听力保存9耳(69.2%).耳内镜辅助下手术10耳,听力保存8耳(80.0%).术中监测发现,手术过程中当磨钻内耳道后唇、内耳道口附近处牵拉或电凝止血,尤其是夹持内听动脉、处理内耳道处肿瘤及夹持或电凝肿瘤表面最内层蛛网膜血管时,对ABR和耳蜗电图波形影响很大.结论 对术前有良好听力的听神经瘤患者应在术中辅以实时动态听力监测,并结合术中耳内镜技术进行听力保护,术后能够获得较好的听力保存效果.听神经瘤表面蛛网膜的保留及其血供状况对保留听力起重要作用,而内听动脉的损伤是术后听觉丧失的最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