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背景:丙交酯,乙交酯共聚物在降解中会产生酸性单体乳酸和乙醇酸而使局部集酸,从而 引起机体局部产生炎症反应.目的:采用赖氨酸、组氨酸、精氨酸分别与丙变酯/乙交酯共聚物进行复合,考察它们对丙交酯/乙交酯共聚物降解时集酸程度的调节功效.设计:重复测量实验.时间及地点:实验于2006-07/2007-08在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完成.材料:丙交酯/乙交酯共聚物(80:20)为美国Sigma公司产品,赖氨酸、组氨酸、精氨酸(纯度>99%)为美国Sigma公川产品:壳聚糖(脱乙酰度85%)为成都科龙化工试剂厂产品;海藻酸钠(黏度1.05-1.15)为天津大茂化学试剂厂产品.方法:将赖氨酸、组氨酸、精氨酸分别各按5%和10%的比例与丙交酯/乙交酯共聚物制成复合物,于体外在37℃下在三蒸水中进行降解2个月.用pH计检测降解液pH的变化;在榆测点将试件从人工降解液中取山滤干后再真空干燥12 h后进行称重以计算失重率.取相同种类的3份试样的平均pH值作为该监测点下此试样的pH值;取相问种类的3份试样的平均初始质量的平均值作为该此试样的初始质量,取该试样的终质量的平均值作为此试样的终质量.以上述实验结果为依据,将碱性氨基酸的调节效果与海藻酸钠、壳聚糖、碳酸氢钠的调节效果进行比较.主要观察指标:降解液pH的变化;复合物的失重率.结果:各种碱性添加剂都有一定的缓解酸度的能力,NaHCO3的缓解能力最强,海藻酸钠和壳聚糖的缓解能力较低,而碱性氮基酸的缓解能力适中;赖氨酸的添加量为5%时能够得到较佳的综合调节效果.结论:碱性氨基酸能有效地缓解丙变酯/乙交酯共聚物降解后的集睃程度.其中,赖氨酸的添加量为5%时能够得到较佳的综合调节效果.
推荐文章
乙交酯-己内酯无规共聚物的合成及其降解性能
乙交酯
己内酯
无规共聚物
合成
降解性能
微波辐射下开环共聚合成聚乙交酯-丙交酯
乙交酯
丙交酯
微波辐射
开环共聚
聚乙交酯-丙交酯-己内酯三元无规共聚物及其电纺膜的制备与表征
三元共聚物
熔融共聚
制备
玻璃化转变温度
电纺
聚右旋丙交酯和聚左旋丙交酯乙交酯的制备及其共混物的结晶行为
右旋丙交酯
左旋丙交酯
乙交酯
聚合物
制备
结晶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碱性氨基酸对丙交酯/乙交酯共聚物体外降解时集酸程度的调节
来源期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丙交酯/乙交酯共聚物 降解 碱性氨基酸 pH 壳聚糖
年,卷(期) 2008,(36) 所属期刊栏目 技术与方法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7183-7186
页数 4页 分类号 R318
字数 1220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8.36.028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周伟 33 61 5.0 6.0
2 刘彬 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1 88 6.0 9.0
3 蔡绍哲 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3 1 1.0 1.0
4 戴小珍 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1 1 1.0 1.0
5 周婵 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1 1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丙交酯/乙交酯共聚物
降解
碱性氨基酸
pH
壳聚糖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5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5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5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5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4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