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观察升温速度对多孔生物陶瓷孔结构、显气孔率与容重、水渗透率、收缩率以及压缩强度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9/2007-09在武汉理工大学生物中心和重庆邮电大学生物实验中心完成.①在保温时间为2 h,烧成温度为850 ℃条件下,有机泡沫微球与骨料质量配比为0.25时,粘结剂的添加量为20%,升温速度分别为30,60,90,120,150和200 ℃/h条件下,采用有机泡沫微球作为成孔剂的热压铸多孔陶瓷的制备方法制得不同样品.②用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孔道和表面形貌;根据GB/T1964-1967.1996和GB/T1969~1970-1996测量显气孔率、容重;用自制水渗透率测定仪测定水渗透率;用体积法测定收缩率;用ASTM材料强度测试机测定压缩强度.结果:①升温速度变化对孔径>100 μm大孔的影响明显,对孔径<50 μm小孔的影响不明显,对晶体的长大影响也明显.②随着升温速度从30 ℃/h提高到150 ℃/h,显气孔率从72%增加到82%,容重从0.89×103 kg/m3下降0.52×103 kg/m3,水渗透率从12×10-3 cm2增加到25×10-3 cm2,收缩率27%从减少到23%,抗压强度从17.3 MPa降低到1.59 MPa.结论:升温速度对孔结构、显气孔率与容重、水渗透率、收缩率以及抗压强度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保证成品有较好的孔结构、较高的显气孔率的同时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升温速度选择在120 ℃/h左右较佳.
推荐文章
升温速度对可控多孔生物陶瓷性能的影响
热压注成型技术
成孔剂烧失技术
多孔生物陶瓷
升温速度
多孔生物陶瓷的制备与成型技术
多孔生物陶瓷
制备技术
成型技术
多孔聚磷酸钙生物陶瓷的研究与应用
聚磷酸钙
支架材料
骨修复材料
降解
研究与应用
生物陶瓷材料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生物陶瓷
生物材料
陶瓷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升温速度对多孔生物陶瓷特性的影响
来源期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多孔生物陶瓷 显气孔率 水渗透率 收缩率 压缩强度 升温速度
年,卷(期) 2008,(10) 所属期刊栏目 材料表面改进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867-1869
页数 3页 分类号 R318
字数 2990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8.10.02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梁亦龙 重庆邮电学院生物信息学院 60 346 11.0 17.0
2 闫玉华 武汉理工大学生物中心 136 1901 24.0 37.0
3 陈晓明 武汉理工大学生物中心 76 809 15.0 24.0
4 曾垂省 重庆邮电学院生物信息学院 28 148 7.0 1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4)
同被引文献  (13)
二级引证文献  (4)
200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9(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多孔生物陶瓷
显气孔率
水渗透率
收缩率
压缩强度
升温速度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相关基金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英文译名:The National High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ina
官方网址:http://www.863.org.cn
项目类型:重点项目
学科类型:信息技术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5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5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5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5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4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