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遵循循证医学的理念,通过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术后死亡原因分析,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术后死亡危险因素在评判手术风险中的价值,为手术风险的评估提供相对客观的依据.方法:总结分析哈医大一院1994年~2008年15年间PHT术后死亡患者51例,男:37例,女:14例,年龄38岁~62岁,平均年龄47岁.因PHT术后存活病例数量较大,本组研究选取哈医大一院2007年1年PHT(术前改良肝功能储备评分3分以上)术后存活患者51例,男31例,女20例,年龄35岁~61岁,平均年龄52岁.分别对每一位患者分4阶段(入院时、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5天)进行评分,对决定患者预后的3种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总结,评判手术风险.结果:术后死亡主要原因为:(1)肝功能衰竭; (2)术后持续出血或再出血; (3)难控性感染 ;(4)肝肾综合征.1 入院时改良肝功能储备评分死亡组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2 术前改良肝功能储备评分较入院即时评分变化情况(潜在肝功能储备)死亡组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3 术前改良肝功能储备评分相同患者死亡组与对照组手术创伤评分差异具有显著性.4 术后第1天、第5天改良肝功能储备即时评分变化情况死亡组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1 肝功能储备是决定患者预后的决定性因素.2 潜在肝功能储备是去除不利因素(低血容量、感染、离子紊乱、酸碱平衡失调)后,尚有功能肝细胞发挥肝脏功能的储备.动态评分可体现出潜在肝功能储备水平,亦可随时评价手术风险.术前准备和术后保持内环境稳态是调动潜在肝功能储备的关键因素.手术风险评分可基本客观反映患者手术风险,为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及评估预后提供了一个可靠标准.3 减少手术创伤(损伤性控制)(手术麻醉时间、术中失血)是危重患者耐受手术的前提.4 术后改良肝功能储备评分不降或持续增加,预示预后不良.
推荐文章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危险因素分析
肝硬化
门静脉高压
腹水
脾门静脉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危险因素分析
肝硬化
门静脉高压
腹水
脾门静脉
肝硬化并发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危险因素的相关分析--附194例分析
肝硬化
门静脉高压性胃病
食管静脉曲张
肝功能
腹水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手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肝硬化
门静脉高压症
门静脉血栓
门静脉内径
脾静脉内径
D-二聚体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PHT)术后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来源期刊 中国伤残医学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肝硬化 门静脉高压症 死亡 危险因素 潜在肝功能储备
年,卷(期) 2008,(4)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8
页数 4页 分类号 R657.3+1
字数 3541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3-6567.2008.04.00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张伟辉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普外三科 52 351 12.0 16.0
2 刘震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普外三科 2 1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9)
共引文献  (18)
参考文献  (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肝硬化
门静脉高压症
死亡
危险因素
潜在肝功能储备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伤残医学
半月刊
1673-6567
11-5516/R
16开
哈尔滨市南岗区邮政街23号
199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2069
总下载数(次)
23
总被引数(次)
55454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