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淤地坝是黄土丘陵区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的重要工程措施之一,在拦蓄泥沙的同时,也记载了小流域侵蚀产沙的历史变化过程及特征.该研究根据流域历史降雨资料,分析了黄土丘陵区关地沟小流域淤地坝1959~1987年泥沙沉积旋回变化及各旋回层泥沙中、小流域沟间地和沟谷地表层土体中放射性同位素137Cs含量,研究了小流域侵蚀产沙变化过程及泥沙主要来源.结果表明:该小流域在淤地坝建设初期,侵蚀产沙强度很大,其后产沙强度由强变弱,呈显著降低趋势,淤地坝内沉积泥沙的70%来源于沟间地;微小流域与较大流域在泥沙来源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推荐文章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淤地坝泥沙沉积特征
土壤
泥沙
淤地坝
沉积旋回
土壤质地
黄土丘陵区
黄土丘陵区淤地坝系田园综合体的构建模式
黄土丘陵区
淤地坝系
田园综合体
构建模式
黄土丘陵第三副区典型淤地坝系结构特征分析
淤地坝系
级联方式
水沙变化
水蚀风蚀交错带小流域淤地坝泥沙沉积特征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
水土保持
沉积旋回
颗粒组成
粗化度
厚度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淤地坝记录的泥沙沉积过程研究
来源期刊 农业工程学报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淤地坝 土壤侵蚀 137CS 泥沙沉积 黄土丘陵区
年,卷(期) 2008,(2) 所属期刊栏目 农业水土工程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4-69
页数 6页 分类号 S157.2
字数 4631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002-6819.2008.02.012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侯建才 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7 159 7.0 7.0
2 沈中原 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17 362 12.0 17.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7)
共引文献  (51)
参考文献  (1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54)
同被引文献  (315)
二级引证文献  (341)
196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7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3(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9(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3(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5(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9(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5)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1(17)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14)
2012(20)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8)
2013(20)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8)
2014(20)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8)
2015(35)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29)
2016(35)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32)
2017(83)
  • 引证文献(12)
  • 二级引证文献(71)
2018(51)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46)
2019(70)
  • 引证文献(8)
  • 二级引证文献(62)
2020(36)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3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淤地坝
土壤侵蚀
137CS
泥沙沉积
黄土丘陵区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农业工程学报
半月刊
1002-6819
11-2047/S
大16开
北京朝阳区麦子店街41号
18-57
198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6403
总下载数(次)
36
论文1v1指导